簡介
筆石動物是已經絕滅的群體動物,是由許多微小的個體成枝狀結合起來的、個體能分泌幾丁質外骨骼、可以保存成為化石的、生活於中寒武世至早石炭世海洋中的群體動物。由於缺乏現代生活的代表作比較,因此主要根據形態功能分析,同時結合埋藏筆石的岩性及共生化石來分析筆石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
形態及生長環境
底棲固著生活的筆石,其形態呈叢枝狀分支或者具有加厚的莖、類根狀構造和固著盤,用以固著在海底或外界物體上生活。這些筆石常常和典型底棲的淺海生物化石如三葉蟲、腕足類、珊瑚、藻類等共同保存在地層中。漂浮生活或假漂浮(即附著漂浮)生活的筆石(如正筆石,它們具有明顯的胎管,末端延伸成線管或發展為中軸,用以附著在藻類或其他物體上。因此,一般認為筆石多生活於遠岸的較深海洋中,營漂浮生活或假漂浮生活;少數形態粗壯的種類生活在近岸淺海,營底棲固著生活。不同的筆石動物群可能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水層中,存在深度分層現象。陳旭(1990)採用底棲生態群落與筆石組合對比的方法,結合筆石形態功能分析等其他方法,建立了中國奧陶-志留紀筆石組合的深度分帶模式,從而表明筆石深度分帶與底棲化石組合帶的相互配合是分析地質歷史時期海平面變化規律的重要手段。
分布
很多筆石營漂浮生活,在地層中分布十分廣泛,各種海相沉積岩層如頁岩、砂岩、石灰岩、白雲岩、燧石等都可保存筆石化石。
含筆石地層的岩相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黑色頁岩,所含化石完全沒有底棲生物化石,除去有時見有極少數無鉸綱腕足類和少數其他漂浮動物以外,幾乎完全是漂浮筆石,稱為筆石相。另一類是筆石與其他底棲生活的介殼生物如三葉蟲、腕足類等化石伴生或者在岩層中交替出現,保存的岩石以頁岩為主,也有砂岩、石灰岩等,或間互成層,稱為混合相。混合相的沉積環境與一般無筆石的介殼相環境相似,屬於正常海洋的淺海沉積環境,但水深較大。筆石相的化石全是漂浮筆石,頁岩中通常碳質含量很高(13%),鈣質含量很低,有時還有含硫量高達7%的同生沉積硫化物。般認為筆石相指示非正常鹽度(多系淡化)、缺氧的、寧靜環境,其他肉食生物在此類環境中難以生存,由此筆石動物在死後埋藏過程中不易被其他動物吞食和擾動,因而得到較好的保存。筆石相所代表的環境究竟是濱海瀉湖、閉塞海灣、遠岸濁流環境,或是類似現今黑海的滯流海底,至今沒有公認的見解(張永輅等,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