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筆架茶
筆架茶飽含山川之靈氣,品質特殊,為清遠著名土特產中的一朵奇葩。筆架茶的特點是外表條索緊結,色澤烏潤帶青,內質香氣清長持久,湯色棕紅尚亮,滋味爽口而滑,帶甜甘味,沖泡上十次,甘味猶存,葉底勻整,有解暑、化痰、生津之功效。細細品嘗,猶漫步於幽靜的山林之境,令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 筆架茶淵源悠久,
早在1200年前,陸羽《茶經》就有關於“嶺南茶產於韶州”(今韶關)的記載,而韶關的“清遠筆架茶”,在當時已經享有盛譽,據清遠縣誌記載:“清遠茶以筆架山為最,三伏炎熱,經宿如故,其解暑消滯功無與比,若收藏年久,舊茶可以治病”。清遠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5℃,全年無霜期320天,年平均降雨量2215.7毫米,溫暖多雨。筆架山茶區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熱,群山青翠,鬱鬱蔥蔥,雲霧繚繞,陽光漫射,土壤肥沃,表土疏鬆,酸度適宜,為茶葉形成良好自然品質創造了十分優越的條件。 筆架茶主要產地在筆架後山坑口至坑尾的楊桃窿、坑口、企坑、毛坪等村。筆架茶原來的品種是灌木形細葉茶樹,葉細,枝幹幼小,但抗逆性強,不怕熱、不怕冷,病蟲害也較少。在品種上又有長細葉和蛋形細葉之分。採摘標準按半開面,采1芽2、3葉,采時要求新鮮均勻,整齊,無病蟲葉、對夾葉等,從採摘時間上可分為社前茶(農曆二月第一個戊日前采)、清明茶、穀雨茶、白露茶。 筆架茶的製作方法較為特殊,有點像小種紅茶的製作方法。傳統製法是採用鐵鑊炒青,明火熏乾的方法。殺青、初揉後用松柴明火煙燻,吸入煙味,再在竹籮內用炭火焙乾。制好的毛茶富含辛辣味,不能飲用,需在袋內放置1~2年,再進行複製,複製時將茶裝入袋內,置於鍋內隔水蒸幾分鐘後進行復揉,將外形條索理好,最後復焙。做好的茶謂之舊茶,飲之醇甜可口,回味無窮,極耐沖泡。成品茶規格分:1~3級叫香茶(一般稱吊仔茶),4~5級叫烏蕊茶(也叫半烏半粗茶),級外叫粗茶。
筆架茶的傳說
筆架山,位於清新縣的北面,東起黃藤峽,西至三坑灘,南毗沙田等地。由於頂分三峰,形似筆架,故名“筆架山”。 筆架山最高的一個尖峰叫“花尖峰”,海拔740多米,為筆架群峰之冠。著名的特產“筆架茶”,就是產於花尖峰頂。 談起筆架茶,有一個神奇的傳說:蓬萊仙島的百花仙子,一日接到王母諭旨:赴“蟠桃盛會”,攜備百花為王母做“百花衣”賀壽。是日,百花仙子至百花山,折了一百支鮮花,然後架起七彩祥雲匆匆向西而去。當她路經筆架山的上空時,不小心掉下一支茶花,恰好落在花尖峰頂。從此,茶花植於土中,長得枝繁葉茂,常綠不枯。茶樹的花朵在陽光照耀下,金光燦燦,香飄千里;葉子在星月輝映下,晶瑩透亮,灼灼生光。後來,筆架山茶樹被人們發現,便摘取其葉作茶飲用,且代代相傳。 雖然這是傳說,但筆架茶確實獨具特色:其茶色紅而不濁,甘美清香,性溫和,能解暑,素以“七日不掛杯”著稱。它還能消滯化痰、提神生津。 筆架茶“七日不掛杯”的特性,曾引起專家們的研究興趣。20世紀60年代初期,有位專家來到筆架山實地考察,他認為筆架茶屬於青茶一類,葉形尖、細、長,根植土質是細石、粗沙、黃泥等,生長之地“終年泉水淙淙,朝朝霧海茫茫”,茶根長期得到清泉的滋潤,茶葉受到霧氣的蔭滋,這種“雲霧茶”含鹼量比較大,因此“性滑”而“不掛杯”。 筆架茶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唐朝便暢銷海外,飲譽九州。宋代蘇東坡游飛來寺時,就吟過“願為中宿客,漫品筆架茶”等佳句。 歷朝歷代,清遠城的茶商巨賈,對筆架山的購銷十分看重。每當茶季來臨,他們都以高價爭相購買,往往供不應求。 筆架茶,它因稀有而名貴,好喝而馳名,是名副其實的珍品,乃假日消閒遣興的佳茗。外地人來游清遠,若能買上幾兩筆架茶,實為一件賞心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