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
該師由武裝黨衛隊當時4個團中的3個組成,唯一的例外是LAH(阿道夫-希特勒近衛隊)團,它未編入該師。3個團分別為:德國團、日耳曼尼亞團和元首團。西線戰役結束後,武裝黨衛隊日耳曼尼亞團被調出,與武裝黨衛隊“北方”和“西方”團一起組成了另一個武裝黨衛隊師“日耳曼尼亞”,後來又改名為武裝黨衛隊師“維京”師。為彌補失去的日耳曼尼亞團,由一個武裝黨衛隊骷髏分隊改編而成的第11武裝黨衛隊步兵團加入了該師。不久之後,該師更名為武裝黨衛隊“德國”師,然後又變為武裝黨衛隊“帝國”師。法國戰役後
該師參加了入侵英國的準備。隨著“海獅計畫”的取消,德軍的兵力逐漸向東部轉移。“帝國師”在1941年3月移防羅馬尼亞,準備參加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的作戰。1941年4月,“帝國師”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奪取了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來德。(五十萬義大利軍隊打了六個月,損失63,000人,寸土未得;德國人用了14天攻下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甚至德軍還因為推進太快把義大利人面前的道路也堵塞了。)該師在結束巴爾幹作戰後移駐波蘭,準備參加即將到來的“巴巴羅薩”計畫。“帝國師”作為中央集團軍群的一部分參加了入侵俄國的作戰,在葉爾尼亞和斯摩棱斯克戰役中都表現的很不錯。它也是目標直指莫斯科的“颱風”作戰的先頭部隊之一。1941年11月,“帝國師”到達莫斯科郊外,成了德軍在俄國推進極限的見證人。但就在俄國首都在望的時候,惡劣的天氣、巨大的人員和裝備的損失以及一場聲勢浩大的蘇軍冬季攻勢結束了該師繼續推進的努力。伴隨著一場場血腥的、傷亡極大的、逐步後撤的防禦作戰,該師戰鬥力漸漸耗盡。最後他們被撤出前線,送往法國以重新整編成一個裝甲擲彈兵師。但該師的一部分留在了東線,被稱為“奧斯騰多夫Ostendorf”戰鬥群,該部在前線一直戰鬥到1942年6月被送往法國與師主力會合為止。
1942年11月
該師的一部分參加了在土倫奪取法國艦隊的嘗試。不久之後,該師又更名為武裝黨衛隊“帝國”裝甲擲彈兵師。1943年早期,“帝國師”回到了東線,參加哈爾科夫會戰,是拯救了瀕於崩潰的戰線的功臣之一。重奪哈爾科夫後,該師與其它兄弟部隊一起準備參加庫爾斯克會戰。1943年7月,“帝國師”在庫爾斯克突出部以南的推進十分成功,深入蘇軍戰線達40英里,但最終仍未能達到合圍蘇軍的既定目標。隨著會戰的中止,它與其它一些武裝黨衛隊師團一起被調出前線。在一些小規模的戰鬥後,“帝國師”又一次被運往西方整編,這回成了武裝黨衛隊“帝國”裝甲師。在後方整編的同時,該師還在前線留下了一個戰鬥群,被稱為“帝國”戰鬥群,儘管正式名稱應該是“蘭姆丁Lammerding戰鬥群”。該師在西方整編的同時還參加了在法國的反游擊隊作戰。1943年冬季到1944年初
另一場大規模蘇軍冬季攻勢在戰線中央包圍了一些德軍單位,“帝國”戰鬥群也是其中之一。但與史達林格勒不同,保爾-豪塞爾(PaulHausser)(他也是“帝國師”首任師長)的武裝黨衛隊第二裝甲軍替他們解了圍。隨後該戰鬥群被運往法國與師主力會合,在東線殘存的一些部隊組成了“魏丁格(Weidinger)”戰鬥群並且從Proskurow一路撤退到特諾普(Tarnopol)。1944年6月諾曼第戰役開始時
“帝國師”作為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之一為將盟軍趕下大海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別是在卡昂和聖洛周圍的苦戰使盟軍前進受阻,但該師傷亡也很大。在成功地奪回蒙坦Mortain之後,該師開始後撤,因為跡象已經顯示它和其它許多部隊一起落入了被稱為“法來茲口袋(FalisesPocket)的包圍圈。多虧了該師和第9武裝黨衛隊“霍亨施道芬”裝甲師的共同努力,撐開了袋口,很大一部分德軍才得以向東衝出包圍圈。在那之後,該師撤過塞納河,然後又撤到“西牆”(即原來的齊格菲防線)之後。稍加休整後,第2武裝黨衛隊“帝國”裝甲師參加了1944年12月的阿登戰役。突破美軍防線後,該師向前猛攻,但就在肉眼能看見馬斯河的地方,攻勢被增援的美軍制止住了。隨著美軍逐漸的反攻,又一步步地向後退卻。經歷這次失敗之後,該師回到德國本土進行人員和裝備的補充,隨後參加了德軍在二次大戰中的最後一次攻勢作戰,目標是奪回布達佩斯,但在匈牙利的這次行動同樣受挫於蘇軍強大的兵力。之後,該師先後在德勒斯登、布拉格、維也納作戰,一直到戰爭結束。該師大部分人員設法向西開進,直至向美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