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新時尚
送禮就送中華文化第壹粽
“今年端午粽禮吃了朋友送的第壹粽,不僅味道很好、營養豐富,高檔的包裝和文化氣質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供職於寧波一家外企的劉經理說。隨著端午將至,禮品市場的新一輪消費熱點聚焦到粽禮之上。與往年不同,粽禮的包裝和製作工藝在今年都有趕超月餅包裝之勢,而其中以三川蘭馬文化機構包裝打造的“第壹粽”尤引人關注。
文化粽
2013流行送
2013年的端午節,流行送什麼?隨著端午的臨近,這樣的問題開始更多地縈繞在人們的心頭。在如今,單一的消費功能已無法完成現代人的商品追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提出更多的精神期望。作為商品的粽子所包容的文化意義,成為這個端午節人們消費時考慮的一大問題。
“送禮就要送文化,送禮就要送健康!”在市區一家超市採購粽禮的王女士這樣說道,“如今和往年不一樣了,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要在節日送禮體現一份情義,有時候就不知怎么傳達。買有文化品位一點的,禮品的文化意義代替了親友之間故作講究的客套話,送起來省心;買健康一點的,不用顧慮送得是否合適,吃起來也放心。”
在傳統節日裡,人們相互送禮,講究的就是一份情誼,一種文化氛圍。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人們更需要還原這份初心,認真地選擇有文化意義的高檔商品。“第壹粽”的文化內涵正是在這一考量之下而提出的。
有色米
綠色文化新時尚
在如今的生態經濟時代,“綠色”成為重要的消費關鍵字。這意味著,在粽子的選購上,不僅要考慮粽子的選米、餡料的健康程度,更要考慮粽子的製作過程本身的環保性,由己及人地推行綠色飲食。
在綠色的選料上,粽子本身具有傳統的優勢。自古而來由粽葉裹制的粽子本身被保護在植物葉面以內,在製作的過程中汲取了天然精華。由此而來,粽子的選米和餡料便更值得考量。在選米上,不同的選擇會影響不同的口味,而近年來營養爽口的粳糯、秈糯、黑糯逐漸成為人們的首要選擇,其中以黑糯為主的珍稀有色有機米更成為優質的保證。
“袁隆平研究吃飽,我研究吃好。”珍稀有色有機米的研發者、高級農藝師李民政教授如是道。通過多年研究和實驗,他培育出富含胺基酸和維生素B1、B2的五色米,其所富含的微量元素——鋅、鐵、銅、鈣、錳、鉬等,超出了普通大米0.5至3倍,含有大米所缺乏的維生素C、葉綠素、花青素、胡蘿蔔素及強心甙等特殊成分,是藥、食兼用的新型米,並且有紅、瓊、黑、紫、黃多色秈、粳、糯型品種,營養豐富,口感好,更貼近現代文明所提倡的健康飲食、滋補養生的生活理念需求。
“第壹粽”選用的正是李民政有色米農業生物研究所研發、寧波野真穀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珍稀有色有機米,本身在全國範圍內所屬珍稀品種,除了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也有著顯著的藥用功效,可以滋陰補腎,健脾暖肝、補益脾胃,益氣活血,養肝明目,經常食用有利於防治頭昏、目眩、貧血、白髮、眼疾、腰膝酸軟、肺燥咳嗽、大便秘結、小便不利、腎虛水腫、食欲不振、脾胃虛弱等症狀,長期食用則可延年益壽。
第壹粽
經典意蘊集大成
除了選米,在粽子餡料的考慮上,人們也逐漸超越了傳統的選擇。比之以往的肉料,人們更青睞於綠色、健康的八寶餡料、豆類餡料,食之更有新意。而且從尊重信仰的角度而考慮,素食粽子更具有普適性,適合不同信仰的消費者選購,使原本屬於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信仰重新回到家家戶戶,成為平等、包容的節日。從佛家的文化視角而觀,素食更是具有德性的善行。在烹製和生產的過程中,素食粽子具有天然的環保性,除了可以蒸食、煮食,還可以用微波爐加熱食用,甚至煎炸食用,十分方便,並且不會影響生態。這些,都是市民選擇“第壹粽”的主要考量之一。
第壹粽正是秉承“天人合一”思想的綠色食品,精選珍稀有色有機米製成,在選料上講求經典傳統文化品質,並具有一流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令人食之難忘。
從粽子的餡料和用米種類來分,第壹粽共有三種,分別以“信粽”、“恩粽”、“智粽”為名,在發揚綠色健康文化的同時承載了經典傳統文化的意蘊。
信粽
信粽選用紅香糯米裹制,正所謂“赤誠忠信”。選用蓮子餡料,意取“心意相連”。只有將心比心,人與人之間尊重、信任彼此,才能樹立起為人處世、從業經商的基本原則。孔子曰“民無信不立”,做人要以誠信為本,此言得之也。
恩粽
恩粽選用黑香糯米裹制,體現濃郁厚重的恩情,所謂“恩者大如山”。所選八寶餡料,一如佛家八寶所喻之吉祥天運,以四為因數,更有“上報四重恩”的佛學意蘊及回因向果的精神內涵,宣揚對父母、愛人、眾生、友鄰、自然、天道的知恩之意,寬厚之心。
智粽
智粽選用紫香糯米裹制,體現高貴的智族氣質。以豇豆為餡料,意取“江流水涌”的悠長氣魄和狀似圓融的中庸大德,正所謂“智者樂水”,“大智若愚”。只有懂得如深藏粽葉般韜光養晦者才能收穫最大的成功。
問起2013端午禮粽新選擇,人們不由地提起“第壹粽”。第壹粽作為文化禮粽,包容了粽子的食用價值、有機米的藥用價值、綠色食品的環保價值,銜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和現代城市文明的時尚元素。
第壹粽不僅是優質的食用品,更是新時代人們需要的文化載體。2013年端午將近,面對紛繁複雜的各種禮品選擇,您還在猶豫嗎?
•補充資料•
粽文化
所謂“民以食為天”,中華民族的飲食樣態自古便蘊藏了豐富的心理意義和文化指向,由各佳節的節慶食物便可窺見博大的精神內涵之一斑。端午節是中國傳統中最富於文化積澱的節日之一,端午節的粽子文化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特徵的一個符號縮影。
公元前278年,詩人屈原帶著報國無門的滿腔悵惘自沉汨羅江底。自那時起,寄託了詩人貞烈不屈的精神品格便隨著紀念端午節的粽子文化流傳下來。屈原投江之後,飯稻羹魚的楚人為了不使他被蛟龍所食,便用竹筒貯米沉江祭之,紀念的節日便稱為端午。“端午”亦即“初五”,更因“午”為“陽辰”,又別稱“端陽”。經兩千多年的發展,端午節逐漸演化成民間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食用糯米裹制的粽子以表達對節日的喜愛,懷著對一年豐收的美好祈願,團聚在一起,並觀看賽龍舟的活動,用激越亢進的活力參與節日盛事,欣享傳統佳節的種種樂趣。
我們為什麼吃粽
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粽子古稱“角黍”、“筒粽”,是以南北方不同的形狀和原料做區分,而今角黍和筒粽在中華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也逐漸趨同,結合了現代人的新飲食文化,製作的工序變得更健康,餡料也變得更豐富多樣。
不同於其他傳統飲食,粽子的烹製需要粽葉的包裹,餡料的味道和食感都在糯米和粽葉的雙重保護之下,經烹飪之後的滋味更能浸入粽身,剝開粽葉的一瞬間迎面而來的香味便縈繞不絕。與其他食物相比,粽子的裹制和烹飪更體現了中國人收斂內秀的一種姿態,藏鋒不露,更顯務實求本。粽子的形狀也頗有意味,不像包子、餃子一般圓潤,也不同於方糕的有稜有角,粽子的四端尖細而粽身呈柱形,體現了一種方中帶圓的中庸大德,符合中國人兼收並蓄的謙遜品格。傳說汨羅江之龍喜食粽子,而以粽為祭的中華民族不僅是龍的傳人,更是愛國詩人屈原的精神承載者,在這一天人們懷想著先人的高亮氣節,既是慶祝遺風尚在,更是還原一種儀式,繼承先祖的“天問”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