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賊眼
“第三隻眼”有時也會像“第三隻手”一樣令人厭惡。請看:用街頭取款機取錢時,你是否想過要防備別人乘機盜取密碼?筆者昨日上街觀察,用戶無心設防,“第三隻眼”多有可乘之機。
換個角度看問題
許多報紙、雜誌、網站紛紛開設名為“第三隻眼看××”的專欄,對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南風窗》就開闢有“第三隻眼睛看中國”的國際專欄,刊登境外媒體對中國的介紹和評論。這裡,“第三隻眼”指的是不以尋常的眼光,而是換個角度以更客觀、全面、透徹的眼光看問題。這類“第三隻眼”是虛擬的。如:我們用“第三隻眼”去透視曾經留學、生活過的日本,便會發現日本的留學制度存在種種急需解決的問題。(《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8月16日)
詞語出處
第三隻眼”在漢語中算不上固定短語,現有的慣用語詞典都沒有收錄,但它卻是英語中的習慣搭配——third eye(參看《英語習慣搭配詞典》)。無論是中文“第三隻眼”還是英語“third eye”,字面意思都顯而易見,我們很難考證誰是源頭。不過如今流行的引申義卻可以說是從國外引進的。
1956年,普布·洛桑然巴的《第三隻眼睛》(The Third Eye)一書在西方出版,書中的主人公前額長著第三隻眼睛,通過這隻眼睛能預知未來,這使得Third eye的引申義(人偶然具有的直覺洞察力)為西方讀者所熟悉。半個世紀來,《第三隻眼睛》成為西方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在中國,也許是歌手鄭鈞的專輯《第三隻眼睛》帶動了“第三隻眼”的引申義在漢語交際中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