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絲崗漢墓遺址

竹絲崗漢墓遺址

1988年7月,在金本鎮竹絲崗基建工地,先後發現了兩座墓葬。 金本竹絲崗兩座墓葬所出土的隨葬器物,尤其是陶屋、陶倉、陶井和畜俑等,是廣東地區東漢時期的流行隨葬器物。 在廣州已發掘的漢墓中,這類托燈俑已確定屬東漢後期的隨葬物。

竹絲崗漢墓遺址在三水金本鎮翠坑柏木里村。1988年7月,在金本鎮竹絲崗基建工地,先後發現了兩座墓葬。省博物館考古隊和縣文化局聯合對這兩座古墓進行了清理。竹絲崗北臨北江,南距柏木塱村約600米,北距河口鎮約800米。山丘較陡,坡度約為40 60度。兩墓位於西北側靠頂端,相距約6米。墓葬形制不明,在清理過程中未發現墓磚或棺槨遺物。兩墓出土器物共63件,除一件石器外,余均為陶器。計有:勺1件、瓶1件、溫壺1件、匝1件、鼎2件,雙耳罐3件、壺1件、小釜1件、三足釜1件、四耳罐2件、簋2件、高足碗2件、器蓋4件、卮1件,溫酒樽1件。屋1件,倉2件、井3件、井頂1件、案1件、薰爐2件、托燈俑1件,雞俑2件,鴨俑2件、羊俑1件、牛俑2件、豬俑1件、狗俑1件、石黛硯1件。金本竹絲崗兩座墓葬所出土的隨葬器物,尤其是陶屋、陶倉、陶井和畜俑等,是廣東地區東漢時期的流行隨葬器物。其中托燈俑在珠江三角洲較為常見。在廣州已發掘的漢墓中,這類托燈俑已確定屬東漢後期的隨葬物。所以這兩座墓葬的年代應為東漢後期。這件托燈陶俑,通高18.5厘米。燈盤之下為外國人形像,裸體,遍體刻劃毛髮,神態幽默諧趣。已被收入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編印的《南海絲綢之路文物圖集》。三水至今為止發現的四座東漢墓,有三座位於靠近思賢滘的西、北江邊。(另一座位於西南距竹絲崗、紅崗東漢墓葬約二十二公里(直線距離)的蘆苞鎮虎眠村)西、北江(古稱湞水)思賢滘(古稱蒼江)自秦晉以來就是南北水路交通要道。蒼江北岸的青岐鎮,(另一座漢墓所在地)很早就發展為熱鬧的圩市,從三座漢墓出上文物的規模來看,距今2000年左右的東漢中、後期,三水青岐、河口、西南一帶已應相當繁華。金本翠坑柏木塱竹絲崗兩座漢墓的發現和清理,為研究三水縣建縣前較早期的歷史,特別是當時居民的生活形態和農業、畜牧業、制陶工藝技術等,以及三水與南海絲綢之路的關係提供了頗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