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爐欖炭手親煎

竹爐欖炭手親煎

郭偉明寓潮詩人丘逢甲詠工夫茶,有“竹爐欖炭手親煎”的詩句。 潮俗“客來敬茶”,主人烹茶自親煎,以表達對客人的敬意。 李約的重情好客,“茶禮待人,禮而致和”,當年傳為佳話。

郭偉明
寓潮詩人丘逢甲詠工夫茶,有“竹爐欖炭手親煎”的詩句。烹治工夫茶煮水,除通常用紅泥小火爐外,文人以儒雅相尚,用的是竹爐,使飲茶顯得文雅逸致,尤具文人茶事之特色。明代竹爐出惠山,《曝書亭集》載:“錫山聽松庵僧性海制竹火爐,王舍人過而愛之,為作山水畫幅,並題以詩。歲久爐壞,盛太常因而更制,流傳郡下。”這段記載意思是說,竹爐於明初先由無錫聽松庵僧人性海所制。文人王孟端游惠山時,以文人情趣參加竹爐製作。他於竹爐上作山水畫並題詩,注入了文化因素。使詩畫藝術與竹爐工藝熔於一爐,大大豐富了竹爐的文化蘊涵與審美價值。後來,因年久爐壞。盛顒又重新複製竹爐,使其廣泛流傳。“茶具寓雅興”,明代文人注重清茗之飲,有以茶雅志的儒雅相尚之風,自然喜愛形制精緻美觀的竹爐。竹爐以細竹搭成方形或圓形火爐,用耐高溫泥土填其內,以防炙燃。高濂《遵生八箋》中賦竹爐以“人格化”,敬稱“苦節君”。謂其雖受火焰烤炙,仍以素有真心節操而能自守。竹爐在文人心目中,是高雅不俗,節操清苦的君子。故明清以來,竹爐備受文人的喜愛而寵用之。
竹爐欖炭手親煎

潮州盛產橄欖,橄欖稱“余甘子”,入口微澀,久嚼回甘。與茶異物同味。故宋代猶子彝有“回味宜稱橄欖仙”的詩句,稱茶為“橄欖仙”。潮俗烹茶用橄欖核為炭,謂之“欖炭”,取其焰活火勻,且散發清香氣味。取欖炭為薪,增添烹茶之逸趣雅興,清致倍宜。
潮俗“客來敬茶”,主人烹茶自親煎,以表達對客人的敬意。“烹茶手自煎”,此傳統禮俗形成於唐代。宋代蘇軾有“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的詩句。李生,指唐代名土李約,認為“茶須活火煎”,活火,謂炭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李約“文質彬彬,謙君子也”,為人重情好客,有客來烹茶必手自親煎,非可替代。為的是“貴從活火發新泉”,掌握好湯候,烹出一甌好茶來敬客。李約的重情好客,“茶禮待人,禮而致和”,當年傳為佳話。而“烹茶手自煎”,體現茶事過程主人“以茶表敬意”的行為修持,於唐代形成禮俗,傳至後代,循沿不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