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
南宋詞論家沈義父的《樂府指迷》說:“說柳,不可直說破柳,須用‘章台’‘灞岸’等字。”也說明隱喻是唐詩語言的一個鮮明特點。
灞岸,長安東有灞水岸邊,水上有橋名為灞橋,漢人送別多在此分手並折柳相贈,取其同音“留”意。灞橋又稱為“情盡橋”、“斷腸橋”。寫灞橋柳的詩詞無數“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又有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羅隱的“柳攀灞岸強遮袂,水憶池陽淥滿心”。這灞岸柳當是最賦離愁別緒之柳。
典故
章台楊柳:唐韓翃有姬柳氏,以艷麗稱。韓獲選上第歸家省親;柳留居長安,安史亂起,出家為尼。後韓使人寄柳詩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1]
走馬章台:典故名,典出《漢書》卷七十六《趙尹韓張兩王列傳·張敞》。章台街為漢代長安街名,多妓館。後因以“走馬章台”指涉足娼妓間,追歡買笑。
小說
《章台柳》中篇小說,清人作,然姓名已不可考,有清醉月樓刊本,四卷十六回,有回目。原系民國時期齊如山先生舊藏,今存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考其文筆辭藻,當為清初作品。
詩詞
《章台柳》——韓翃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楊柳枝》——柳氏
楊柳枝,芳菲節。所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唐朝天寶年間,詩人韓翃(一作翊)羈滯長安,與李生相友善。李之愛姬柳氏,"艷絕一時,喜談謔,善謳詠",慕翃之才,甚屬意焉。李生遂慷慨將柳氏贈翃,並解囊資助三十萬玉成二人婚事。翌年,翃得登第,遂歸昌黎省親,暫將柳留長安。適逢安史之亂,兩京淪陷。為避兵禍,柳剪髮毀形,寄居法靈寺。時翃已被淄州節度使侯希逸闢為書記。及肅宗收復長安,翃便遣使密訪柳,攜去一囊碎金並寫了這首《章台柳》贈之。柳捧金嗚咽,答贈了這首《楊柳枝》。但不久柳又遭番將沙吒利劫以歸第,寵之專房。及翃隨希逸入覲京師乃知其事,肅宗乃下詔斷柳歸翃 ,夫妻終得破鏡重圓。(事載孟棨 《本事詩· 情感一》及《太平廣記·柳氏傳》)
地名
章台屬於今河北省邢台市威縣,是一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