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站人”銀元,是清末民初時期,由英國鑄造,在中國廣泛流通的外國貨幣之 一。“站人”銀元進入我國後,開始在廣東、廣西一帶流通,因其製作精美,含銀量高,深得商民喜愛。英國政府看到“站人”銀元在中國有利可圖,便大量鑄造,大量輸入。不久,“站人”銀元便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使用,尤以北京,天津為盛。當時,在中國流通的外國貨幣中,“站人”銀元已占相當大比例,使中國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英國,經貿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站人”銀元作為一種歷史載體,記錄了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屈辱歷史。研究在中國流通的外國貨幣,對於我們了解外國列強利用銀元貿易,掠奪中國財富的罪行,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866年,英國為驅逐鷹洋,在香港造幣廠鑄造發行了一套香港銀幣,一元的正面是維多利亞女王像,上下英文“VICTORIAQUEEN(維多利亞女王)”,背面中央壽字紋,旁有英文“香港一元ONE DOLLAR HONGKONG”,下為紀年。因香港銀元的成色低於鷹洋,需折扣使用,難以廣泛推廣。1868年香港造幣廠倒閉,設備轉售於日本。香港銀幣僅鑄200萬元。該幣俗成“香洋”。
民國元年1912年英國造貿易銀元俗稱“站人,站洋”,屬美品,1895年,英國政府利用印度的孟買、加爾各答的造幣廠鑄造了新的貿易銀元,俗稱“站人”。銀元正面中央是一持戟、盾的武士,上端在武士左右有英文幣值“ONE DOLLAR(一元)”,下有紀年;背面中央為壽字紋,上下為中文“壹圓”,左右為馬來文“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