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457畝(水田585畝,旱地1872畝),人均耕地1.98畝,主要種植甘蔗、烤菸、水稻、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15176.7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2畝,主要種植核桃、紫膠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23529.8畝,其他面積15686.5畝。有一定的森林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全村有266戶通自來水,有28戶飲用井水,有2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7.4%);所有農戶都實現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80戶,占農戶總數的94.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9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94戶(占總數的100%);該村到鄉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距離最近的車站27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9輛,拖拉機17輛,機車25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86畝,有效灌溉率為15.7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7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0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6戶;建有小水窖139口。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其中有3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9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烤菸、甘蔗,主要銷售往昌寧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21.6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9.3%。該村發展紫膠、柑橘、香蕉、芒果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紫膠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294戶,共有鄉村人口1240人,其中男性638人,女性602人,其中農業人口1228人,勞動力84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彝、傈僳族、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2人、傈僳族27人。
到2010年底,享受低保93人;參加合作醫療1203人,占人口總數的7.5%參加率97%。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村衛生室面積51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2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地,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200戶,占農戶總數的68%。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擁有教師9人,在校學生115人,距離鄉中學23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2人,其中小學生113人,中33人;立達行政村鄉村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3人,占總人口的0.3%;具有中學文化427人,占總人口的34%;具有國小文化616人,占總人口的50%;未上學194人,占總人口的15.7%。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閉塞,信息不靈通,廣大民眾科技素質不高,在農業生產中普遍存在廣種薄收現象,以面積保產量,以面積求效益,基礎設施薄弱。
該村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糧食為基礎,烤菸、甘蔗為支柱,壯大畜牧業發展,加大泡核桃、紫膠等經濟林果業種植。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5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334.3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24.3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烤菸、甘蔗,主要銷售往本縣。2015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42.31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紫膠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烤菸、甘蔗產業。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386.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8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1畝。 該村到2015年底,有9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7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