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國先立人立人先立德

第一節“德”之秘密 第二節立德的高度 第八章道德的失而復得

基本信息

作 者:楊佩
出 版 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10-1
版 次:1
頁 數:273
字 數:260000
印刷時間:2011-10-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10422355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國家的根是人,人的根是道德;以人為本,立國避險立人,以德治國,立人必先立德;《立國先立人立人先立德》,敲響道德警鐘,讓我過廉政建設基業長青。

內容簡介

這本書全面地闡釋了國家、個人與道德的關係,即“立國”先要“立人”,因為“立人”是根本;“立人”先要“立德”,因為做人、做事都要以“德”為先。這本書針對當今社會上的因為道德失范而出現的種種不良現狀,深刻地闡釋了社會道德“沙漠化”的危害及在當前社會實施“立德”工作的必要性,呼籲我們要在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礎上,開展適用於我國的“新道德運動”,用以滌盪一些陰暗角落裡的污泥濁水,淨化人們的靈魂。這是擺在每個公民面前的一項偉大、艱巨而又義不容辭的任務。
本書並不僅僅是指出問題,還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書中給出了“立德”的若干途徑,並建議在青年人當中開展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從根本抓起,改善社會道德現狀。

作者簡介

楊佩昌
北京博士德國際管理研究院院長 資深顧問 培訓師
德國歐中經濟技術交流促進會 會長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客座教授
中德合資歐華管理技術有限公司 董事長
先後就讀於德國萊比錫大學和北京大學,德國弗萊堡大學訪問學者,多年從事歐洲經濟政策研究,並首次將歐洲企業教練技術和德國領導力課程引進中國。
著作:
《你所不了解的德國人——為什麼德國民富國強》
《用敬業的心 做專業的事》
《成大事者心理解密》
《成大事者性格解密》
《領導力——核心揭秘》丹尼爾·皮諾著
楊佩昌等譯

目錄

第一部分 國家、個人與道德
第一章 立國與立人 立人與立德
第一節 立國先立人 立人是根本
第二節 做事先做人 做人先立德
【教你“三立”】
第二章 “德”之定位
第一節 “德”之秘密
第二節 以德服人 以德治國
【道德體系】
第二部分 德之失
第三章 中華傳統美德的缺失
第一節 我們還擁有什麼
第二節 中國的軟實力靠什麼
第三節 我們的優勢與劣勢
【美德傳承】
第四章 道德沙漠化
第一節 道德缺位貽害無窮
第二節 以娛樂傳媒低俗化現象為例看三俗
第三節 先做人 後做官——打黑、反貪,以文強等高官落馬為例
【反腐倡廉】
第三部分 德之立
第五章 立德之必要性
第一節 時代的呼喚
第二節 立德的高度
第三節 防止社會土壤惡化
【高風亮節】
第六章 “德”之“立”意
第一節 一個國家的風格
第二節 主流文化的“一席之地”
第三節 把高雅融入日常生活中
【立德向善】
第七章 立德之路在何方
第一節 君子自強 修齊治平
第二節 珍視傳統民族精神
第三節 和諧社會的呼喚
【修身養德】
第四部分 德之新
第八章 道德的失而復得
第一節 立德之理想與現實——大學生思想、心理轉變
第二節 道德的回歸——從感性到理性
第三節 道德建設與中華民族復興
【振興中華】
第九章 新道德運動
第一節 道德來自信仰
第二節 重建精神家園——價值觀的修復
第三節 科學和教育——以協調社會人心為本
【科教興國】

部分章節

書摘一:
“立國先立人,立人先立德。立德正人性,人性締文明。文明興大業,大業生繁榮。繁榮則富強,富強無不能。”這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強化領導幹部廉潔自律,應從淨化人的心靈做起。心靈造就人。這個世界有許多曠世之美在誘惑和召喚著我們,而真正的曠世之美,乃在人類心靈最聖潔的角落裡。哪裡的人道德高尚,心靈聖潔,哪裡的社會就繁榮進步。高尚的品格,美好的心靈,往往會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具備美好心靈的人,他們追求的不是物質上的最大滿足,而是精神上的最大幸福,事業上的最大成就,工作中的最大奉獻。面對美好心靈,邪惡的思想會逃之夭夭。具備美好心靈的人,想做一件損害社會、損害人民的事,往往是不大可能的。如果每一個領導幹部,每一個公民,都有一顆聖潔美好的心靈,我們的黨風會更加純潔,民風就會更加美好,祖國就會更加繁榮,人民就會更加幸福安寧。擁有美好純潔的心靈,人生會更加迷人燦爛,生活會更加樂觀豁達,事業會更加輝煌壯麗,國家會更加繁榮昌盛!
書摘二:
人們常說:“先做人後做事。”可見,做人是多么重要。什麼是做人?說到底,就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要堅守道德。以誠立德,就是為人誠實、守信、正直、坦蕩,這也是立身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古人講,“不信不立,不誠不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句話說得好:“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輔。”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沒有才能、學識支撐的人會顯得軟弱無力。以小積德,即一個人不應以事小為藉口對小事小節棄之不管不問,而應當把做大事、立大德作為奮鬥的終極目標,以免因小失大。若做小事的時候沒有耐心,還總偷懶,失去了經驗積累的機會,那么大事也會做不好。
書摘三: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是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這就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都是我們治國的基本方略和國策。
就依法治國而言,依法治國是和諧社會的底線,任何人不可逾越,而其更高的層面就是道德。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總和。道德的作用,更細緻入微、潛移默化。所以,追求和諧也就成為了道德特有的功能。
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崇尚德治的民族,其德治教化幾千年來為社會的穩定、民族的團結髮揮了重要的作用。當然,中國古代以儒家為核心的傳統倫理道德是以封建制生產關係為基礎的,是建立在宗法倫理等級制思想上的,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以德治國不可同日而語。以德治國既弘揚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又體現了當代中國國情。實現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
書摘四:
關於增強中國軟實力的初步思考,總的原則應堅持三條,即揚長避短與取長補短;古為今用與洋為中用;當仁不讓與有所作為。應借鑑古今中外的成功做法,既要自信,更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應敢於、善於借鑑當今國外的有效做法,對外打好中國的文化牌與政治牌。例如,可借鑑漢唐盛世的做法,為“萬國來朝”、中華新的盛世及民族復興做好充分難備。外交應善打太極拳與八卦掌,以柔克剛,迂迴制勝。
書摘五: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領導幹部是各地區、各項事業的領導骨幹,他們的道德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與之配套的幹部隊伍的道德水準和社會風氣,他們的一切思想行動起著示範作用。只有各級領導幹部具有高水平的道德素質,身體力行,言行一致,做民眾的先鋒隊,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才能提高,社會風氣才能呈現並且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從而創造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進而推動國家和諧發展。
書摘六: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必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他還進一步指出,要以更寬的視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氣魄,廣開進賢之路,把各方面優秀幹部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要堅持把幹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選拔任用那些政治堅定、有真才實學、實績突出、民眾公認的幹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備的用人導向。要堅持憑實績使用幹部,讓能幹事者有機會、乾成事者有舞台,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鑽營者得利,讓所有優秀幹部都能為黨和人民貢獻力量。這些精闢的論述都闡明了領導幹部道德建設的極端重要性。
書摘七:
追溯中國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黨員幹部“立德修身”的重點是: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團隊精神為原則的社會主義的道德標準,規範自己的言行;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把忠孝節義升華為對黨、國家和民族的無限忠誠;把勤政愛民升華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把道濟天下升華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把公正清廉升華為立黨為公、廉潔自律的自覺行動;把修身內省升華為與時俱進、永葆先進的黨性修養;把自強不息升華為為黨的事業發奮圖強、開拓創新的革命精神;把淡泊名利升華為無私奉獻、勇於犧牲的高貴品質;把勤儉樸誠升華為求真務實、艱苦創業的優良作風。
書摘八:
校園文化建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和途徑,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有著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學校園不僅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地方,同時也是他們精神成人的重要場所。校園裡的路牌、樓名,教學樓、學生公寓內的文化展品,校風、校訓、校史、校情、校歌等,都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薰陶作用。高等院校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歷史傳統、優良的校風和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是學生賴以成長的陽光、空氣和水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重視環境育人的作用,努力營造出健康向上、高雅和諧的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具有重要的導向功能,它對意志力和自制力相對缺乏的大學生既是一種有效的管理和硬性約束,也是一種積極正確的引導和激勵。高校應積極推進制度建設和創新,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制度、學生激勵制度和學生保障制度等。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評選各類優秀和先進活動,並大力宣傳和表彰他們的突出事跡,積極營造學生遵紀守規、積極進取、刻苦學習、爭先創優的優良學風、校風。
書摘九:
構建和諧社會,是提高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當前,改革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由於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因素,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隨著改革的深入,伴隨著改革開放急急匆匆的足音,人們心情複雜地告別了計畫經濟年代,步履蹣跚地進入了向市場經濟轉型接軌的時期。計畫經濟時期既定的生活體制與行為準則已成為明日黃花,可供人們依附的新的體制與準則尚未完全形成,人們仿佛駛入了一條沒有航標的河流,四顧茫然,無所適從。
書摘十:
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是道德。一個國家要想千秋萬世、長治久安,就必須把國家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礎上。只有這樣的國家,才能得天助,才能有人和,才能有眾志成城,才能贏得萬邦的尊重,才能安外平天下。這不僅僅是救時弊而提出來的,也是長遠的國本。
道德是萬物的根本,也是人類的根本。一個人立不立得住,靠的是德;一個國立不立得住,也是依靠德。老子所著《道德經》多處講了如何依靠道德治國的道理,孔子學說的精華是講道德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係。傳統文化,就是以道德為根本的。世界上什麼都是脆弱的、易變的,只有道德才是永恆的。《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道是天、地、人都要效法的對象。萬物、眾生的存在和發展是以道為根本的,離開了道,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和根本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