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氏體科

立克次氏體科

立克次氏體科(Rickettsiaceae)是一類微生物,多寄生在細胞類,可以通過節肢動物的叮咬來傳播。

基本信息

立克次氏體科

正文

立克次氏體目的1科。本科微生物體小,桿形、球形或雙球形。多見於細胞內。對脊椎動物致病的除 1種外,其餘至今均不能在無生命的培養基中生長。能在雞胚卵黃囊的內皮細胞中大量繁殖,也可在某些脊椎動物或昆蟲細胞中生長。適溫32~35℃,以二分分裂法繁殖。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極低,一般56℃30分鐘(Q熱立克次氏體除外)即被滅活。對氯黴素、土黴素等敏感。致病性立克次氏體侵入人體後,常在小血管的內皮細胞中繁殖,引起細胞腫大、增生、壞死、形成血栓等病變,導致臨床上皮疹的出現。同時也常在肝、脾、腦、心臟等血管內皮細胞中繁殖,造成組織器官病變。立克次氏體含有內毒素樣脂多糖成分,使感染常伴有中毒症狀。本科分3族10屬,對人致病的主要有3屬,即立克次氏體屬、羅克利馬氏體屬和考克斯氏體屬。主要通過節肢動物叮咬傳播,伯氏考克斯氏體還可通過空氣或攝入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