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史記·遊俠列傳序》:“故伯夷醜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後遂以“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譏刺舊社會小盜被殺、大盜得國的反常現象。亦省作“竊鉤盜國”。
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
竊,本義偷、盜。盜賊所為也。孔乙己說:偷書不為偷,竊也。這當然是狡辯,但賊這個名實在不好聽,孔乙己自認讀書人,即使做賊,也要把自己打扮的雅點。這樣的賊,姑且稱之為“雅賊”吧。
賊有“雅、俗”之分外,還有另一種分法:竊鉤者與竊國者之分。見《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竊鉤者,偷雞的,盜狗的,為賊;竊國者,為諸侯,為英雄,為元勛,為領袖。
對於竊鉤者,人們自然恨之入骨,見之喊打;然而,對於竊國者,就難得看到幾個人會憤怒了。老百姓的思想在這方面真的很奇怪,既統一,又矛盾。比如說,某某偷了鄰家的牛,這咋行呢?不送你去坐牢,也要讓你受盡千夫所指;然比如說將軍殺人呢,血流成河,屍積如山,人們又公認這是英雄,是元勛,是領袖了。細想來,總有點耐悶,難怪唐詩人曹松《己亥歲》詩中說:“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竊國者所竊何物也?當然不是山川草木、江海湖泊,這些是不用擔心竊走的。竊國者所竊為民權、民心、民意也。為了黨派利益,不顧天下眾生,憑著高壓手段與輿論導向,顛倒黑白、混淆美醜、指鹿為馬。久而久之,“喜鵲也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夜鶯”(余傑語)。這樣的精神竊賊著實可恨。所以說,竊民權、民心、民意之領袖,之政黨,即竊國者也。
成語釋義
詞 目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發 音 qiè gōu zhě zhū,qiè guó zhě hóu
釋 義 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出 處 《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