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士資源

2005年,中國稀土初級產品產量為11.87萬噸,冶煉分離產品產量達到10.39萬噸,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稀土生產國。 由於中國的稀土出口量過大,且出口秩序混亂,導致國際稀土市場供大於求的矛盾突出,稀土產品價格持續走低。 目前,我國稀土產品及相關套用產業的年產值僅500億人民幣左右。

稀土是伴生於鐵礦的一種多金屬礦的總稱,包括鑭、鈰、鐠、釹、釔等17個元素,可供工業用元素15個,常用於發光材料、永磁材料、工業添加劑等,被稱為“工業維生素”和神奇的“新材料寶庫”。根據美國礦務局公布的數據,中國稀土氧化物的儲量為8900萬噸,占世界儲量的59%。中國有關方面估計的數據雖然較低,但仍居世界第一位,而且中國的稀土資源品種較為齊全。內蒙古白雲鄂博和四川冕寧等地蘊藏有豐富的輕稀土元素,江西、廣東、福建等地重稀土元素蘊藏豐富。與此相對應,形成了北、南兩大生產體系:北方以包頭稀土資源為主、四川稀土資源為輔,構成輕稀土生產體系;南方以江西、廣東的離子型稀土礦為主要資源,構成中重稀土生產體系。目前,中國稀土礦產品的年生產能力已超過20萬噸,冶煉加工年處理能力超過16萬噸,產品產量和供應量均達到世界總量的90%以上。2005年,中國稀土初級產品產量為11.87萬噸,冶煉分離產品產量達到10.39萬噸,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稀土生產國。2005年我國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的稀土消耗量已增至5.19萬噸,稀土套用產生的直接效益在500億元左右。稀土套用120多年來,平均約3年就被研發出一種影響較大的新功能,適量添加稀土可大大最佳化傳統材料的性能。目前稀土產品已廣泛用於電子信息、冶金、化工、航天、機械製造、醫療等高技術領域。
二、稀土產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稀土是世界上少有的優勢戰略資源,我國稀土工業雖然經歷了近50年的發展,但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並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資源亂采濫挖、產業無序發展、產品廉價出口等一系列問題制約了稀土產業健康發展。
1.亂采濫挖十分嚴重
在“稀土之都”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近年來中國稀土資源消耗很快,資源浪費嚴重。世界稀土消費市場比較集中,目前已形成中國、日本及東南亞地區、美國和歐洲四大消費市場,其稀土消費量分別占世界稀土消費總量的35%、28%、20%和13%。中國的稀土大部分用於出口,並造成了稀土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
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於稀土價格比較高,大量資金湧入稀土行業,新建和擴建了一大批冶煉廠,再加上上千家民營或私人大小礦點的一哄而上,使得中國的稀土總產量急劇增加、出口量也隨之迅速增加。從1990~2005年,中國的稀土產量由1.6萬噸增加到11.87萬噸,年均增長14.3%。由於中國的稀土出口量過大,且出口秩序混亂,導致國際稀土市場供大於求的矛盾突出,稀土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而且,中國的初級稀土生產廠有100多家,而國外的進口商只有那么幾家,造成進口商“一單發百家”、而中國供應商則互相壓價的惡性競爭局面。從1990年到2005年,中國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可是平均價格卻一落再落。
2.稀土資源流失泛濫
近年來,我國稀土資源低價流失現象十分嚴重。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稀土年出口量已比1990年翻了九倍,但價格卻下降了55%以上。據中國稀土信息中心等機構公布的數據,2005年我國稀土礦產品產量為11.9萬噸,同比增長21%,約占全球總產量的92.7%,其中出口稀土產品約5.53萬噸,同比增長11.43%。據統計,2006年1至8月,我國出口稀土產品4.66萬噸,出口值為3.0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3.7%和49.1%。出口企業主要是江蘇、北京、江西及內蒙古自治區等省區,內蒙古出口稀土產品為9764.12噸,占總量的20.96%,排名第一。但是稀土產品依然附加值偏低,有人曾詼諧地說:“稀土賣成土價錢了。”
我國的稀土產品出口每年遞增近七成,目前的出口價格卻是15年前的一半左右,甚至在近幾年全球各種有色金屬價格飛漲的背景下稀土價格依然面臨著下跌趨勢。也就是說大量出口,使我國的稀土行業卻陷入了“賣得越多,賺得越少”,甚至還出現過“不賣不賠,越賣越虧”的可怕局面。2004年與1998年相比,稀土企業數量增加4倍,稀土精礦產量增加2倍,單一氧化物產量增加16倍,稀土金屬產量增加120倍,釹鐵硼產量增加141倍,但是銷售收入只增加16倍,利稅只增加了10倍,出口創匯增加約3倍多。可見,我國稀土產業的高速發展,並沒有帶來相應的高效益。
目前國外90%以上的稀土上中游產品從我國進口。由於我國稀土產品出口價格低廉,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部分擁有稀土礦的已開發國家近年來紛紛限制或停止開發本國的稀土礦,轉而從我國進口。在市場價格低迷的時候,一些稀土資源稀缺的國家則趁中國出口廠家低價競銷之機大量購買,增加儲備。美國從1999年開始停止開採本國的稀土礦,全部從中國購買。日本從中國採購稀土精礦以後,將其沉入海底以備日後使用。因此,儘管最近幾年中國對稀土出口加以巨觀調控,限制稀土大量出口,但成效甚微。每當稀土價格略有上漲時,外商就停止採購使用庫存,中國企業則由於承受不了庫存的壓力而再次降價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一些已開發國家的企業因在我國購買稀土原料初級產品不受配額限制,近年來又大規模在我國稀土資源區投資設廠,由此,我國所實施的稀土產品配額制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架空。目前僅內蒙古就有近10家外資工廠,這些企業在當地大量買入稀土原料和金屬,簡單加工後便運到國外進行深加工或儲備,成功地規避了我國出口配額限制。國內企業僅加工頭幾道工序就出口到國外深加工,把耗能、耗水、高污染的工序留在了國內。國外企業拿到初級產品,提純後產品增值10倍。
作為世界上稀土資源儲量最大的國家,儲量、產量、銷售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國際市場定價權,我國在國際稀土市場上只是一個被動的價格接受者,國際稀土市場的定價權完全被外國壟斷,只能被動接受國外定價者的擺布。定價權的缺失,不但讓我國的稀土行業“捧著金碗要飯吃”,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還始終處於被宰割被剝削的被動地位。
目前,我國稀土產品及相關套用產業的年產值僅500億人民幣左右。我國稀土科研、套用起步晚,整體落後於已開發國家10年左右,尤其在尖端產品產業化上面臨瓶頸。稀土產品分為稀土冶煉分離產品(低端產品)和稀土功能材料產品(高端產品)。目前中國的稀土萃取分離技術在世界上已經獨樹一幟,但在稀土功能材料的生產技術方面與已開發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日本、美國、法國等已開發國家已經掌握了生產稀土功能材料的核心技術,形成了系列專利。這些專利不僅代表著技術,還意味著市場和利益,制約了中國稀土產業向產業鏈高端的轉移。
稀土科研、套用水平是對一個國家綜合科技、工業水平的檢驗。已開發國家技術積累多、裝備製造和自動化水平高,研發取得突破後可很快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我國相關的硬體設備、自動化水平低,很多稀土套用技術雖然已在實驗室內獲得突破,但產品中試甚至小試都難過關,大規模產業化更是步履艱難。以製造高性能動力電池的稀土儲氫材料為例,我國專家10多年前即開展研究,實驗室內製備早已實現突破,但至今未能大規模產業化。因無法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我國工業、國防等領域需要的很多尖端稀土產品只得在實驗室採取作坊式生產,自動化水平低、手工操作多還導致產品性能一致性較差。此外,由於每批稀土產品的產量小,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嚴重掣肘了我國稀土產業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