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望山古道

秦望山古道

秦望山古道在浙江省紹興地區之諸暨市楓橋鎮樂山村東北部,與紹興縣交界處(即紹興縣平水鎮平江村西南),是會稽山脈的名山,土名“燕子岩頭”,“自諸暨入會稽,此山最高”,該山峰與龍頭崗、鵝鼻山(也叫峨眉山或娥避山)、石屋山相連,傳說系秦始皇會稽刻石處。

人文歷史

古越之地,歷史悠久,一橋一石皆有來歷,山川江河更是一部物化的史書。別的不說,窺其名,便可探一番歷史的煙雲者,量莫大焉。如紹興城南的秦望山,便因當年秦始皇南巡時,登臨此地,遠望南海(今杭州灣)而得名。
遙想2200多年前的那個初冬,龍車鳳輦、萬夫簇擁的一代霸主,於諸暨、大越一路逶迤而至會稽祭禹之後,登臨五百多米的秦望山巔,遠眺浩瀚的大海,俯視腳下新征服的領地,那種君臨天下、捨我其誰的威嚴和雄儀,該是何等的氣勢。也許天下為王者,除了指點江山的得意外,都有激揚文字的嗜好,登臨秦望山的秦始皇同樣忘不了這一茬。於是他命隨行的丞相李斯,手書小篆,銘文刻石,以頌政德。秦望山因秦始皇的登臨望海而成越中名山,也因李斯的銘文刻石,而成紹興於蘭亭之外的又一書法重地。
其實,即使秦望山沒有秦始皇的登臨和李斯的銘文刻石,在會稽群山中也是獨傲翹楚的。海拔543.6米的秦望山是會稽山秦望、法華、蘭渚、香爐、雲門、委宛等眾山的最高峰。作為越地的標誌,秦望山一定意義上就是會稽山的代表和特謂。“南登秦望山,目極大海空。朝陽半蕩漾,晃朗天水紅。奚谷壑爭噴薄,江湖遞交通。振緡還早潮,弭棹候長風。”挺拔巍峨的山勢,眾峰之傑的雄竣,使秦望山成為俯瞰越中勝景的最佳所在。“懸瞪孤危,徑路險絕;板籮捫葛,然而能升。山上無甚高木,當由地迥多風所致。”酈道元《水經注·漸江水》中寥寥數筆的記載,則將秦望山陡峭險艱的風光和山腰樹木蔥蘢,山頂惟有裸岩、灌叢的獨特氣象和體貌摹寫得纖毫畢露。“絕頂高峰路不分,嵐煙長鎖綠苔紋。獼猴推落臨岩石,打破下方遮日雲。”在唐朝詩人蕭翼的眼裡,雲蒸霞蔚,氣吞碧湖,勢入東溟的秦望,無疑更是一座“無限風光在險峰”的仙山了。

特色

秦望山是千燈地名由來的地方,據漢書《吳月越春秋》和宋《玉峰志》記載,三江之首的吳凇江畔有土墩及千,離我們崑山市十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個高高的土墩,就是第一千個墩,因此,地名就叫“千墩”。清宣統二年(1910年)千墩改名茜墩。來由是墩上長滿了茜茜草,是文化雅士對它起的雅稱。到了六十年代中期,“茜墩”改名“千燈”,是因為千燈的當地人在念“墩”和“燈”時,家鄉話都是同一個發音的。因此,幾十年了,千燈就一直叫到了現在。在公元前750年,吳越爭霸時吳王壽夢為防越國侵犯,所以在土墩上修築烽火台,因此2750年前的千燈就已經是一個軍事要塞了。到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東巡,目的是去浙江祭祀大禹,走水路經過吳地來到千燈上土墩望東海,因此,這個土墩就名為“秦望山”或“秦柱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