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戈德斯坦

科特·戈德斯坦

科特·戈德斯坦 Kurt Goldstein 1878.11.06-1965.09.19,德裔美籍神經病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機體論心理學的主要創始者,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

基本信息

簡介

他出生於波蘭上西里西亞地區的卡托維茲(Kattowicz),因病逝於美國紐約。

人物生平

他在當地的公立學校接受基礎教育,之後就讀於布雷斯勞 [1] 人文學校。他的大學階段在布雷斯勞大學和海德堡大學度過,學的是哲學和文學。後跟隨韋尼克 [2] 學醫,1903 年,他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在德國法蘭克福神經學研究所任博士後研究助理,1906 年,他來到科尼斯堡從事精神病學和神經學研究。1914 年回到法蘭克福任助理教授,並建立了一家研究腦損傷後遺症的研究所,1930 年赴柏林大學任精神病診所主任和精神病學教授。

1933 年,由於納粹的統治被迫移居荷蘭阿姆斯特丹,最終在 1935 年定居美國。在美國期間,起初供職於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精神病研究所和蒙蒂菲奧里醫院,1940-1945 年在塔夫茨醫學院和布蘭代斯任職。之後由於妻子生病,他回到紐約照顧妻子。1965 年,他自己也因中風而癱瘓和完全性失語,不久即病逝。

在蒙蒂菲奧里醫院,他與 M.謝雷爾一起發展了一組五項測試,測量患有大腦器質性疾病的患者是否喪失象能力。測量涉及各種各樣的顏色和形狀分類,預定測量一系列活動:假設和轉變一種心理定向,掌握總體的本質,把總體分解成各個部分,概括共同特性,提前計畫等等。戈德斯坦觀察到,當逼迫大腦損傷的患者執行任務時,他們傾向于堅持解決儘管他們根本無法完成任務。這種堅持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助於迴避和防止他們可能會感到的恐慌和焦慮。戈德斯坦把這種恐慌和焦慮稱作“災禍性反應”。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他便開始了關於大腦損傷後遺症的研究。

他對心理學的貢獻主要有以下諸方面:

奠定人本主義心理學整體論的理論基礎。整體論既是機體論心理學的方法論,又是機體論心理學的核心。他在法蘭克福的 14 年中,格式塔心理學對他的整體論形成有明顯的影響。他把機體看作是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整體,並認為有機體是作為一個整體而發揮作用的,故堅持心理學的對象應該研究整個的人。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應拋棄分析綜合法,採取整體分析法。這就是說,在研究心理學問題時,首先必須對行動的有機體有一種整體的印象,然後再從事分離的觀察,使所求得的材料校正和擴大第一次印象。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一致認為,戈德斯坦機體論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完形心理學等整體心理學一樣,都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概念化做出了貢獻。他阿對馬斯洛 [3]、羅傑斯 [4]、羅洛·梅 [5] 都有很大影響。他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會的創建者之一。

提供機體潛能的自我實現論的理論來源。戈德斯坦機體論心理學不僅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還第一次從機體潛能發揮的觀點出發闡述了自我實現理論。自我實現作為一個心理學的概念,首次是由戈德斯坦提出的。它在機體動力學中居於核心地位。在他看來,自我實現是人的機體潛能發揮的一種內驅力,是人的本性中的一種創造性傾向,是人的主要動機和生活最高目標的表現形式。他強調自我實現在本質上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又認為人們奮力以求的目標不同而自我實現也有個體差異。

擴展神經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的理論內涵。戈德斯坦畢生致力於腦損傷患者或失語症患者的臨床觀察、治療實踐和實驗研究,並同正常人做了比較分析。在變態心理學方面,戈德斯坦發現了腦損傷患者一些變態的心理與行為的特點及其規律;在神經心理學方面, 戈德斯坦早期專門致力於失語症(aphasia)的研究,探討了語言障礙與腦機能和心理活動的關係, 發表了一些獨到的見解。

戈德斯坦在建構整體分析法、個案研究法、測驗法等方面頗有貢獻。戈德斯坦繼承了完形學派的觀點,堅持對個體進行整體、動態和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個體的行為決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和這個人的本性及其相關的外部環境密切聯繫的統一體。基於這種認識,他運用了整體分析、自然觀察和多種心理測驗,對幾千名個體進行長達十多年的追蹤研究。這種方法和著名兒童心理學家 J.皮亞傑不謀而合,而且在研究和治療實踐中均收到良好效果。

現佛羅茨瓦夫(Wroclaw),波蘭的四大城市之一。

卡爾·韋尼克 [Carl Wernicke 1848-1905],德國神經病學家,闡述神經病與大腦特殊區域有關,以對失語的描述(1874)而著名。

馬斯洛早在 20 世紀 30 年代在紐約市就結識了戈德斯坦,多年以後他仍然認為這是一件幸運事。戈爾德斯坦告訴他,完形心理學的某些方面可以與心理動力學相結合。馬斯洛的整體動力學取向源自戈德斯坦的機體論心理學,在這個意義上說,它是整體論的、機能的、動力學的、目的性的,而不是原子論的、分類學的、靜態的和機械的。馬斯洛為了表示感激之情,他在後期一部重要著作《存在心理學探索》的扉頁上標明“獻給戈德斯坦”。馬斯洛曾公開承認他從戈爾德斯坦那裡採納了自我實現的概念。

和馬斯洛一樣,羅傑斯寫道:戈德斯坦豐富了他的思想,他特別提到實現傾向(actualizing tendency)或成長假說(growth hypothesis)。 羅傑斯相信,有效治療的動機結構、病人的實現或成長傾向類似於戈德斯坦的機體論心理學。

戈德斯坦對形成羅洛·梅的思想有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對羅洛·梅撰寫他的博士論文《焦慮的意義》。在那一段時期,羅洛·梅和戈德斯坦進行好幾小時頗有啟發性的交談。在博士論文中,羅洛·梅寫出戈德斯坦關於焦慮、恐懼、自我實現和機體論的觀點。羅洛·梅也常常提到腦損傷患者。在《存在》一書中,羅洛·梅把戈德斯坦的思想在一種存在背景(關係)中做了解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