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平
1953年生,原為吉林省長山熱電廠環保工程師,於2000年辭去公職(東北師範大學教授),現為吉林科爾沁沙地治理區負責人,自籌資金承包百公頃流動沙丘進行荒漠化治理。
詳細介紹
治理區治沙項目介紹栽種防風林帶 2000.10-2002.5 萬平和志願者一起奮鬥,總計種植楊樹11000餘棵,沙棘5000餘株,初步構築出了治理區生態防風體系的範圍。恢復野生植被 進駐沙地以來,志願者們致力於草場的恢復工作,經歷了兩個乾旱的春夏,沙地原有植被物種(荊棘類和蒿草類)已恢復了85%,尤其是中藥材甘草、蒺藜、麻黃、防風均已重現沙地。 滴灌設施設備 沙地地區多年乾旱少雨,沙土層墒情(指土壤含水狀況)接近為零,這為植物的生長造成了很大的障礙,種樹的目的不在數量而在質量,要滿足生長又要節約水源,志願者們打百米深水井一口,建造直徑二十米的晾水池一座,鋪設滴灌水管多處,一舉兩得。 基礎設施營造 治理區由萬平個人出資為志願者建造工作生活設施11間,給志願者提供儘可能舒心的環境。治理區成立兩年以來,通榆縣縣委政府對此給予了積極的肯定和大力的支持。 開展教育活動,增強環保意識 治理區周邊地區經濟落後,民眾環保意識很低,志願者們在努力恢復生態環境的同時,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本領,傳授給民眾生態農業的思想和儘快致富的技術,爭取快點改變他們“靠山吃山”的觀念和廣種薄收的現狀。 治理人員組成。到目前為止,治理區工作人員均由志願者組成,分別是朋友國中興(65歲),父親萬興治(82歲),妻子白利華(47歲),表姐林淑坤(55歲),呂耀雙(63歲),妻妹白利中(46歲),外甥張海春(24歲)。志願者70%由高級職稱,但年齡偏大,這是治理區面臨的困難之一。治理區正在籌備春季綠化活動,以求志願者隊伍的年輕化和多元化。2002年5月1日至5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志願者20人來到治理區參加荒漠治理實踐活動。
治理區的經費來源全部經費由萬平本人籌集,其中萬平三十年積蓄12萬元,辭去公職補償金12萬元,親友借款7萬元,通榆縣農行貸款1萬元。到目前為止,能啟動的資金已寥寥無幾,治理區艱難的尋求合作者和支持者。 科爾沁沙地(萬平)治理區是吉林西部唯一的個體承包治沙項目,2001年福特汽車環保獎提名獎項目,環境治理工作正在起步階段,治沙工作任重道遠。
農民日報報導任何一個追求時尚的人看到他只能用一個字形容———土。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幾乎“土”得掉渣的人,卻在最艱苦的環境中為解決世界級難題———荒漠化和“三農”問題探索可行之路;正是這樣一個幾乎“土”得掉渣的人,在吉林省通榆縣同發鄉靠近吉內邊界的流動沙丘中自費治沙百公頃。
萬平,1953年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69年到1975年,萬平作為知青下鄉到通榆縣,在這期間,通榆縣的農民不僅用土豆、角瓜和玉米把他養大,更給了他無私的愛和關懷。萬平1975年返城後供職于吉林省長山熱電廠,經自學獲得套用化學本科學歷,從普通工人、技術員逐漸成長為一名能夠獨立主持工業廢水處理的環保工程師。
1996年和1998年,萬平先後為通榆縣招商引資未成,卻看到日夜思念的父老鄉親們仍然住在30年前他下鄉時的破房子裡,看到滾滾黃沙正無情地侵蝕著他曾經勞作過的土地。於是,他下定決心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讓這裡的環境好起來,讓鄉親們富起來。
47歲那年,他毅然辭去了公職,帶著買斷工齡的12萬元和多年積蓄,投身到荒漠化治理這項在別人眼中十分艱苦的事業中。
萬平一年中徒步考察了吉內邊界附近2000多平方公里的沙地,最後選定通榆縣同發鄉最西端的流動沙丘作為他事業的起點,在這裡承包了近百公頃沙地,建立基地,命名為科爾沁沙地(萬平)治理示範區。
由於採取了林灌草相結合的技術路線,三年的時間使示範區內的植被從幾乎為零的覆蓋率恢復到95%以上。同時,由於這一經驗在當地林場的推廣,近年來林場管轄區域內的植被覆蓋率也迅速提高;並且由於植被的增加,當地降雨量已明顯高於示範區初建時和周邊地區(經實測數據比較得出的結論);不僅如此,示範區附近的風力明顯小於其他地區,沙塵暴頻率降低,即使附近發生沙塵暴,示範區內也基本見不到揚沙。
高效農業探索是示範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經農業專家考察認定,通榆縣種植葡萄的水熱條件僅次於新疆地區,種出的葡萄糖度高、酸度低,不易發生病害(乾旱)。經驗數據表明,種植1畝葡萄的經濟效益相當於當地種植15~30畝雜糧雜豆。因此,萬平相信,在恢復好的沙地上種植葡萄,搞特色農業、高效農業,一定可以取得成倍於傳統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可以把農民從廣種薄收的破壞性農業生產中吸引過來,帶領農民走出以健康和生態為代價換取收成的困境,使越來越多的沙地得以休養生息,促進荒漠化治理目標的實現。於是,他帶領當地30餘戶鄉親種植了百畝近萬棵葡萄,並成立了葡萄協會。
萬平還把環境教育融合在荒漠化治理之中。荒漠化問題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是人類自我中心主義造成的惡果,因此,萬平與當地的鄉親們打成一片,每次聚會,他都講荒漠化對未來的影響,講示範區裡的植物動物,講葡萄園的前景……漸漸地,人們都知道老萬在為大家做好事,很多鄉親經常到示範區幫著挖坑、栽樹。
在萬平的個人名片上印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職務:吉林省通榆縣同發中學環保教師、名譽校長(志願者)。從2003年9月起,萬平志願擔任同發鄉中學環保教師,在初一年級開設環境教育課。他自己編寫環保教材,規劃教學方案。為了每周兩節的環保教育,從示範區到學校有八公里的路程,他風雨不誤,從沒缺過一節課。課上,他領著孩子們去看他們父輩耕種的土地如何被黃沙掩埋,看牛羊踐踏啃噬的草甸如何一片片地消失;他讓孩子們在課堂上發言,寫感想……這些孩子的“畢業證”很特別,是他們交給萬老師的一份保證書或一篇小作文。一份份答卷上,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觸書寫著他們的猛醒和決心。萬平計畫到2007年使300名中小學生接受到環境教育,並在當地農村中國小進一步擴大環境教育的覆蓋面。
為了事業,他失去了後半生的所有保障,並把自己的積蓄、加上親友借款、社會資助,到現在已投入近50萬人民幣。在資金出現危機的時候,為了項目正常運轉,萬平四處奔走求援,甚至賣過血。
隨著工作的開展,了解和支持他的人更多了。經過5年多的實踐,科爾沁(萬平)生態經濟示範區已逐漸由一個個人投資創建的項目基地發展為一個以志願者為主體,有規範化的組織管理原則和規章制度,以帶領生態退化地區居民探索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道路相結合為宗旨的環保組織。
對於未來,萬平充滿信心:示範區內的生態恢復基本上取得成功了,高效農業這條路走通了以後就可以向整個科爾沁沙地進軍,不僅要恢復科爾沁草原,還要實現農業生態化,建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僅要帶領鄉親們致富,還要帶動周圍幾個旗縣的經濟發展。他說,等到那時候,他再也不用這樣奔忙了,每天只和孩子們在一起,當他們的環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