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曼報告》
1964年美國詹姆斯·科爾曼教授帶領一個研究小組收集了美國各地4000所學校60萬學生的數據,進行了美國教育領域所做的最大規模的調研。然後他們對這些調研材料大量地進行了分析,到了1966年,科爾曼向國會遞交了《關於教育機會平等》的報告,這就是美國社會學史和教育史上著名的《科爾曼報告》。人們知道,在此之前,黑人學生的文化教育水平較低,而且相對於白人差距越來越大。科爾曼和大多數人一樣,都以為這種差距主要是學校的物質水平和條件造成的。而調查結果發現:黑人和其他弱勢少數民族後裔(拉丁裔和印地安人)相對比白人中產階級缺乏一種改變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科爾曼把這種現象稱為selfesteem(自我評估)。受種族膚色等因素造成社會地位的影響,這些處於弱勢的學生,自我評估比較低,他們覺得環境過於強大,不可能通過教育改變他們的人生。他們對自己的前途缺乏自我期望,覺得沒有盼頭,學習士氣比較低。從而造成學習成績低,與白人相比差距越來越大。這就是美國當時的教育狀況。而《科爾曼報告》出台後對美國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社會意義
科爾曼報告中有一條很重要的結論:孩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素質是由父母決定的。《科爾曼報告》的提交,使得美國為首的西方已開發國家開始重視起親職教育這個影響孩子成長的最重要、最關鍵的環節。在此以前,人們只知道,黑人兒童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較低,而且越往後差距越大。科爾曼和大多數人一樣,都以為這種差距主要是學校的物質水平和條件而造成的。調查結果卻發現,原來的黑人學校和白人學校,在校舍設施教師工資等有形條件上的差距,並不像以前想的那么大。而且,在分析學童學習水平的因果相關性以後發現,造成黑人兒童學習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學校的有形條件,而是學校的社會構成,即學童的家庭社會經濟背景。科爾曼發現,如果一個學校里大多數學生是經濟比較穩定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兒童,那么所有學童,不管是白人還是黑人,都表現出比較高的學習成績,而全是窮學生的學校,學生的成績就普遍較低。在黑白合校而大部分是白人學生的學校里,黑人學生的學習比在全是黑人的學校里好。他還發現,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學習成績有很強的相關性。科爾曼報告的歷史性意義是,它把教育的平等,放到社會經濟平等的背景上。教育的平等受制於社會經濟平等,反過來也影響社會經濟平等,從而把教育平等問題提高到改造社會的整體目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