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語文課本中的科學小品,很多只能說是一種科普說明文,是廣義上的科學小品。有人說:“科學小品是一種以科學技術知識為題材,用文藝性筆調寫成的說明文。”其實,科學小品還有更深刻的內涵。程民認為:“科學小品作為科普說明文與散文小品的後代,從內容、形式、語言直至作品的思想蘊意、審美情趣等,都有著自己的獨特追求。”
特點
可以是說明文,也可以是議論文(例如通過科學知識向人們傳達一種觀點),或者是記敘文(如通過一段對話說明科學知識)。科學小品是科學文藝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因此,文學藝術的一些創作規律大部分都適用於科學小品的創作。
科普小品經常會用描寫(形象化)、說明、抒情、議論等其他表達方式。
使用場合
一般在科普讀物和教科書上出現。
優秀作品
專家稱全球變暖將使大堡礁在20年內消失
國際線上專稿: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澳大利亞一位著名的海洋學家表示,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海水逐漸變暖,澳大利亞大堡礁將在20年內消失。
查理.貝隆澳大利亞海洋科學家發表觀點
這名科學家叫查理·貝隆,是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前首席科學家。他是在倫敦動物學會和英國皇家學會日前在倫敦舉行的一次關於國際海洋現狀的會議上作出上述觀點的。
會議發表的一份聯合聲明警告說,到本世紀中葉世界範圍內的珊瑚礁滅絕將會是不可避免的。一旦二氧化碳在2030年和2060年之間達到預想的水平,全球所有的珊瑚礁都將注定滅亡。貝隆說:“珊瑚礁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崩潰的生態系統。與會的各珊瑚礁專家和和研究人員也贊同我的觀點。這是真實和至關重要的。”
在熱帶地區表層海水溫度上升最快,所以容易對珊瑚礁造成致命威脅。另一致命威脅來自更高的緯度,因為那裡寒冷的海水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更容易,因此海水的酸性化變得更快。
而海水的酸性化將使珊瑚礁的生長變得不可能,科學家認為,目前赤道地區的海水酸度值正在向極限逼近,那裡的珊瑚礁正面臨著生存挑戰。
與會的科學家阿歷克斯·羅傑斯表示:“珊瑚礁是世界上最敏感的海洋生態系統,海水溫度的升高和pH值的降低將帶來雙重打擊。
在地球歷史上的5大滅絕事件中,二氧化碳都曾經扮演著主要角色,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一直高於20萬年前。
在二疊紀的生態浩劫中,地球上大量物種滅絕,其中熱帶海洋生物受到的打擊最嚴重。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多樣化的海洋生態系統,它每年可為澳大利亞帶來45億美元的收入。全世界珊瑚礁可帶來的收益為3000億美元。
貝隆表示,珊瑚礁的消亡不僅意味著這些收入的不復存在,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將受到極大打擊。
海洋碳匯減少 臭氧層空洞是罪魁禍首
科學家們發現,南大洋已經逐漸喪失了其吸存二氧化碳的“胃口”,而且臭氧層空洞可能是造成這一後果的罪魁禍首。
從理論上來說,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高,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也應該更多。
測量結果表明,大部分海洋區域都出現了這一現象。但奇怪的是,南大洋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卻漸趨飽和,氣候模型也未能重建這一令人費解的格局。
南大洋是一個重要碳匯,能夠吸收大約15%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在1987年到2004年間,該海域吸存的二氧化碳卻減少了幾乎25億噸,相當於全球所有海洋一年內吸收的碳量總和。
據《新科學家》報導,為了找到答案,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的安德魯·萊頓(AndrewLenton)和同事一起建立了一個關聯海洋和大氣的氣候模型,以調查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情況。至關重要的是,他們將自1975年以來同溫層臭氧濃度的變化也納入了研究範圍。
通過比較模型中包含和不包含自1975年以來臭氧層損耗情況所得到的結果,萊頓和同事證實,臭氧層空洞是導致南大洋碳吸收量飽和的原因。
同溫層臭氧的逐漸減少和二氧化碳的不斷增多改變了地球大氣的輻射平衡,科學家此前預測這將改變並增強吹過南大洋的西風的風力,南大洋的碳飽和效應很可能由此產生。
“我們料想到(西風)將會向強風過渡,但這來得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得多,看起來是因為臭氧層空洞。”萊頓說。
海表風力增強會促進海水循環,推動碳含量豐富的海水從海洋深處上涌,從而削弱表層海水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且表層海水的碳含量增高會使海洋酸化程度加劇,對於珊瑚和魷魚等很多海洋生命來說,這是個壞訊息。
“這一結果顯示了地球系統中的因果效應有多複雜。沒有人能根據基本原理推想到氯氟烴的不斷增多會導致海洋碳吸收量逐漸減少。”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的安德魯·沃森(AndrewWatson)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