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隨寄主種類而不同。多出現全株矮化,生長緩慢,分櫱減少,根系發育不良,不抽穗或穗發育不良。葉片黃化或發紅,多由葉尖或葉緣開始,有些寄主葉上出現條斑,病葉變硬、變厚等。也有些寄主帶毒而不表現症狀,如鴨茅、狗牙根、葦狀羊茅、多花黑麥草、球莖隔草、蘇丹草、匍匐野麥(Elymus triticoides)、無芒虎尾草(Chloris gayana)、毛絨稷(Panicum capillare)等。但在不出現症狀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牧草產量顯著下降,如Wilkins 等(1977)在多花黑麥草上報導過上述現象。
病原特徵
大麥黃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其編碼程式:R/1:2/:S/S:S/Ap。粒體球形(正20面體),直徑30微米,沉降係數115S-118S,致死溫度65-70℃(或60-70℃),稀釋終點10的-3次方。根據傳毒介體的專化性和鑑別寄主反應,可分為5個株系。雖然它們的粒體形態基本一致,但血清學反應有相當差異。
寄主範圍
主要的寄主有葦狀羊茅、草地羊茅、羊茅、匍匐紫羊茅、義大利黑麥草、多年生黑麥草、草地早熟禾。其寄主範圍包括:山羊草屬、冰草屬、剪股穎屬、須芒草屬、黃花茅屬、燕麥屬、臂形草屬、格蘭馬草屬、雀麥屬、虎尾草屬、狗牙根草屬、鴨茅屬、扁芒草屬、發草屬、馬唐屬、披鹼草屬、羊茅屬、垂穗禾屬、大麥屬、黑麥草屬、稻屬、稗屬、隔草屬、梯牧草屬、早熟禾屬、黑麥草屬、狗尾草屬、細坦麥屬、高梁屬、小麥屬、玉蜀黍屬的許多種植物。
發生規律
此病毒在寄主體內系統分布。冬季病毒多聚集在分櫱節部位越冬。次年拔節時沿篩管細胞移動,多集中在莖、葉部位。在葉和根的篩管細胞質內可見到病毒粒體。此病必須借蚜蟲傳播,主要的介體昆蟲有:麥二叉蚜(Shizaphis graminum)、麥長管蚜(Macrosiphum avenae)、粟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玉米蚜(R.maydis )、麥無網長管蚜(Acyrthosipyum dirhodum)、百合蚜(Neomyzus cirumflexus)、莓蚜 (Sitobion fragariae)、早熟禾縊管蚜(Rhopalosiphum poae)、蘋果縊管蚜(R.fitchii)。用病株或帶毒介體昆蟲的汁液進行注射或薄膜飼毒,可以得到帶毒昆蟲。
分布與危害
此病毒可以侵染100多種禾本科作物和草,分布遍及各大洲。引起寄主種子、牧草產量和品質下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草種或品種
2、滅蚜防病 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的800倍液噴霧,或用2.5%敵殺死乳油、20%速滅殺丁乳油的4000倍液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