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第五道
問:紡績之弊,出於女工,桑麻不甚加,而布帛日已賤,蠶織者勞焉,公議者知之,欲乎價平,其術安在?又倉廩之實,生於農畝,人有餘則輕之,不足則重之,故歲一不登,則種食多竭。往年時雨愆候,宸慈軫懷,遣使振廩,分官賤糶,故得餒殍載活,麥禾載登,思我王度,金玉至矣。竊聞壽昌常平,今古稱便,國朝典制,亦有斯倉,開元之二十四年,又於京城大寘,賤則加價收糴,貴則終年出糶,所以時無艱食,亦無傷農。今者若官司上聞,追葺舊制,以時斂散,以均貴賤,其於美利,不亦多乎?
對:人者邦之本也,衣食者人之所由生也。古者聖人在上,而下不凍餒者,非家衣而戶食之,蓋能為之開衣食之源,均財用之節也。方今倉廩虛而農夫困,布帛賤而女工勞,以愚所窺,粗知其本。何者?夫天地之數無常,故歲一豐必一儉也,衣食之生有限,故物有盈則有縮也。古之人知其必然也,故敦儉嗇以足衣,務儲蓄以足食,是以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野無青草,人無菜色者,無他焉,蓋勤儉儲積之所致耳。故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元龜也。當今將欲開美利利天下,以厚生生蒸人,返貞觀之昇平,復開元之富壽,莫善乎實倉廩,均豐凶,則耿壽昌之常平,得其要矣。今若升聞,率修舊制,上自京邑,下及郡縣,謹豆區以出納,督官吏以監臨,歲豐則貴糴以利農,歲歉則賤糶以恤下,若水旱作沴則資為九年之蓄,若兵革或動則饋為三軍之糧,可以均天時之豐儉,權生物之盈縮,修而行之,實百代不易之道也。虞災救弊,利物寧邦,莫斯甚焉。然則布帛之賤者,由錐刀之壅也,苟粟麥足用,泉貨流通,則布帛之價,輕重平矣。抑居易聞短綆不可以汲深,曲士不可以語道,小子狂簡,不知所以裁之,莫究微言,空慚下問,謹對。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後遷居為下邦(今陝西渭南)人,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及第,十八年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年)中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補盞屋(今陝西周至)縣尉。不久人為翰林學士,改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因上書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後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因晚年官太子少傅,故世稱“白傅”、“白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