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北朝的禪法,除了在民間流行的楞伽禪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禪法存在,重要者,在北方有玄高的禪法和佛陀一僧稠一系的禪法,在南方則有以寶志為代表的禪法。
具體介紹
玄高(402-444)俗姓魏,本名靈育,他十二歲辭親出家入山,並改名玄高,以示背俗乖世。他十五歲就能說法,受具足戒後,專精禪學和律學。他聽說佛陀跋陀羅在關中石羊寺弘法,就去拜他為師,僅十多天就妙通佛陀跋陀羅的禪法,佛陀跋陀羅見他有如此深的悟解力,不肯以師自居,不受師禮,玄高於是策杖游西秦,隱居在麥積山,“山學百餘人,崇其義訓,稟其禪道”(《玄高傳》,《高僧傳》卷十一)。組成了以玄高為首的禪學僧團,但他也因此被人以“蓄聚徒眾,將為國災”之名向西秦河南王乞佛熾盤告發,玄高被擯至河北的林陽堂山,他在此又聚徒三百,其中得神異者十一人。後來河南王聞其高名,非常後悔,又請玄高回到都邑,並崇為國師。 在河南弘化之後,玄高又游涼土,受到北涼沮渠蒙遜的重視。北魏拓跋燾占平城後,把玄高迎回平城,太子拓跋晃奉玄高為師。當時拓跋燾偏重於道教,寇謙之等人見太子晃參與政治,擔心一旦太子得權,道士將失勢,因而向拓跋燾建議誅除玄高,玄高被殺,時年四十三歲。
玄高的禪法,屬安般禪,是安世高所介紹的那一類。他同時又是個神異僧,多有靈異的表現,亦善念咒。
禪法-佛陀禪師禪法
佛陀—僧稠禪法是受到官方支持的。佛陀是天竺僧人,北魏孝文帝時來華,深受孝文帝敬重,孝文帝在平城特意為他修建禪院,鑿造石龕,並對那些跟隨他習禪的人提供生活費用,國內一些大富翁也為他別造禪院。遷都洛陽後,孝文帝又為他設“靜院”,並在少室山建少林寺供他靜修。
佛陀禪師禪法的內容,已難以詳知,他注重靜修,“常居室內,自靜道業”(《佛陀傳》,《續高僧傳》卷十六)。他的得道弟子有慧光和道房兩人,道房傳僧稠,僧稠光大了佛陀的禪法。
禪法-僧稠
僧稠(479-560)俗姓孫,原籍河北昌黎,後居鉅鹿,他二十八歲時從鉅鹿景明寺僧實法師出家,學習各種經論,後來從道房禪師學禪,而道房向僧稠傳授禪法,也是佛陀的意見,佛陀“令弟子道房度沙門僧稠,教其定業”(同上)。受法後,他曾在定州嘉魚山修行,但並沒有多大的成果,於是出山,依《涅盤經·聖行品》而修四念住,又從趙州漳洪山道明禪師受十六特勝禪法,悟入禪境後,他就到少林寺參見佛陀,呈其所證,佛陀稱他為“禪學之最”,並留居少林寺向他傳授更深的禪法。北魏孝明帝、北齊文宣帝都對僧稠恩寵有加,使僧稠的禪法在北朝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相比之下,達摩和慧可一系的楞伽禪法的影響就要小得多。 僧稠的禪法,道宣稱“稠懷念處,清范可崇”(《習禪篇·總論》,《續高僧傳》卷二十)。以四念處為主要內容,小乘佛教的四念處法是觀身不淨、觀受有苦、觀心生滅、觀法無我。大乘四念處則是觀身如虛空、觀受內外空、觀心但名字、觀法善惡俱不可得。僧稠依《涅盤經》修四念處,《涅盤經》中的四念處突出了觀身不淨、觀心非我。圭峰宗密把僧稠的禪法歸入“因以彼修煉,功至證得,即以之示人”(《禪源諸詮集都序》卷四)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