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村概況
福鼎(方音覆phak鼎)是人們慣常的叫法,福鼎村位於泉州市永春縣西部橫口鄉北部,四面群山環抱,地勢十分險要,易守難攻,而且它緊鄰安溪、大田、漳平三縣,有一條古大道橫貫南北,自古是永安、大田通往安溪、漳州、龍海的必經之地,因此該地區歷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村莊地勢奇特,宛如一口大鼎(閩南人稱鍋為鼎)覆蓋其頂,常年雨水豐沛,樹林蔥蘢。後改“覆”為“福”,因與閩東的福鼎重名,村人常呼舊名,閩南人又念“覆”成“趴”。1949年前稱二都福鼎鄉。1949年後屬一都區。1958年公社化時稱一都公社福鼎大隊。1961年分成三個大隊:福中大隊、環峰大隊、福聯大隊。1984年改稱為:福中村委會、環峰村委會以、福聯村委會。總面積12.1平方公里,人口2718。福鼎是福中村、環峰村、福聯村的統稱。雖然分村已經幾十年,但當地人還是喜歡說自已是福鼎人,當別人問是哪裡人時,一般都會回答是來自福鼎,而不會說是來自哪個村的。
交通:從泉州上泉三高速公路往三明方向行駛,行程大約1個小時即可到達永春下洋,從下洋出口開車約二十分鐘可以到達;還可以乘坐泉州-永春-福鼎的公車到達。
三村簡介
福中村福中村總面積8.5平方公里,海拔在600-900米,山多地少,人口813人,村民從事茶葉種植、加工行業;轄區內現有橫口中學、橫口中心國小、橫口鄉中心幼稚園、橫口中心永春縣南音研究社橫口分社等單位
環峰村環峰村東至東尖峰,西至福中村,南至庵尾橋,北至百里坎。全村面積1.5平方公里,全村共679人,全村耕地面積700畝;下轄:後療1個自然角落,有6個村民小組。
福聯村東鄰福中村,西與一都鄉交界,南接貴德村,北靠下西坑村。福聯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420戶,1226人,區域面積2.1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1080畝。村民從事種植業、勞務等行業。下轄:洋中、苦村、鳳坑坂3個自然角落,8個村民小組。
紅色歷史追溯
1929年8月,為粉碎蔣介石發動的“三省會剿”,開闢新的革命區域,朱德率紅四軍第二、三縱隊和前委機關出擊閩中,攻占漳平、寧洋一帶,經南溪、楊美,向大田、德化進軍,擬渡烏龍江,向贛浙皖邊游擊,結果受阻,折回永春。8月22日,朱德率紅四軍3000將士進駐永春福鼎,朱德麾下的紅軍著名將領羅榮桓、譚政、朱雲卿、劉安恭、伍中豪、張宗遜、賴傳珠、郭化若等在這裡開展為期一周的革命活動。今天在福中、環峰和一都黃柏洋的許多房子外牆上,還保存著當年紅軍刷寫的革命標語,其內容有:“共產黨是領導無產階級革命的政黨,歡迎勇敢的覺悟的工農分子加入共產黨!”、“紅軍是工人農民的衛士,白軍是土豪劣紳的走狗!”、“工人組織糾察隊,準備武裝暴動!”、“打倒背叛革命的國民黨!”、“設立工人夜校,失業工人免費讀書!”、“農民組織農協會!”、“成立工農兵代表會議政府!”、“打倒帝國主義!”“革命第一,勝利第一!”等。紅軍張貼的文告,保存下來的有《反對軍閥混戰告工農民眾書》。
1929年8月29日,朱德率紅四軍返回閩西根據地。離開時,留下了42名傷病員、400多塊銀圓和一批步槍。儘管前後只駐紮7天,但革命火種已然播下,對此後永春轟轟烈烈的鰲峰(吾峰)抗捐鬥爭和安(溪)南(安)永(春)德(德化)蘇區革命鬥爭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影響深遠。
9月6日,朱德率部隊開進龍巖城,勝利返回閩西革命根據地,蔣介石發動的“三省會剿”宣告破產。
當地居民細緻的保護工作,讓這一“紅色景區”在70多年後,仍然顯現出勃勃生機。朱德和紅四軍留在永春的珍貴革命文物,如步槍、法蘭西鉛筆、軍號、馬燈、水壺等,解放後有的被捐獻給福建省博物館;有的如當年紅軍用過的馬燈、草鞋,贈給當地民眾的步槍、長衫、筆,向民眾借東西寫下的欠條等,則留在郭氏家廟的紅軍紀念室里。為紀念病故的紅軍戰士,當地還建立了紅軍烈士紀念碑。
相關故事:南瓜蒂上長白銀
主要景點
郭氏家廟(紅軍紀念館)郭氏家廟是永春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是朱德帶領紅軍休整過的地方。郭氏家廟原為郭氏宗祠,是元·武宗時郭氏先祖 “四二公”始建。歷經多次修建,到清代基本完整。現家廟規模龐大,氣勢雄偉,總建築面積有4000多平方米。郭氏家廟是座難得的閩南大古厝,為兩落、雙層、兩檔、皇宮式的木頭建築,一人才抱得過的柱子和梁木有上百根,建築物中的斗拱、窗欞、木瓜和扛梁等木雕是民間藝術精品的薈萃。
郭氏家廟的一大特色是有三梁四廳,前後有4個大廳,除了後廳都有大梁。二樓的正廳屋架為“四梁扛井”結構,地板是由22塊8米多長、50厘米左右寬的大木板組成,氣勢難得一見,正面由一扇扇巨大的柳條窗組成。正廳窗外則是一樓大廳的屋頂,上下大廳位置不一,又是一大奇觀。
大廳牆壁上懸掛著三塊清代名人的牌匾,文字全為陽刻楷體,遒勁有力。時間最早的一塊是乾隆十八年(1753),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喀而吉等為當地“頂帶鄉飲大賓”郭宗琰立的“德懋風高”匾額。還有兩塊分別為“汾陽頭望”和“選魁”匾額。郭氏宗祠原來有7塊牌匾,因種種原因被毀壞了4塊,分別是“義烈”、“州司馬”、“進士”和“歲貢”等匾額。
內庭和寬闊的外庭全由石板條鋪成,在當時的山區,實屬不易。
宗祠左右兩邊各有一口清泉汩汩的水井,井水冬暖夏涼,名曰“日月池”。
1929年8月23日,朱德帶領紅四軍第二、第三縱隊3000多人進駐福鼎村,休整一個星期,一部分官兵進駐郭氏家廟。紅軍在堂前的三間房屋設立紅軍的印刷所,住有20多位紅軍女戰士,負責印發宣傳材料。朱德在家廟前召開兩次民眾大會,宣傳紅軍宗旨,演講中國革命道理,並在牆上刷下“都市是人類的墳墓,鄉村即我們的樂園”、“國民黨勾結帝國主義,共產黨打倒帝國主義”等革命標語。廟前還留有一口當年紅軍取水用的水井,人們稱之為“紅軍井”。紅豆杉獨一無二的“樹中殿堂”:千年大紅豆杉
樹種:南方紅豆杉
保護級別:一級
真實樹齡:700年
傳說樹齡:700年
估測樹齡:700年
具體位置:永春縣橫口鄉福中村土地廟橋亭
樹高:35.5米
胸圍:6.19米
米綠色
檔案:龍興岩橋亭邊有一株南方紅豆杉,冠幅東西為24米,南北為26米。據說這株南方紅豆杉栽植於宋代,距今已經700多年了。 這株南方紅豆杉樹幹木質部腐爛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樹洞,由於根莖部膨大,活像一個“蒙古包”,可同時容納20個人,側面有個“門”,人稍低頭可以進出。樹幹中空高度有8米,四周有不少“窗孔”,光線閃射,幻夢神奇,是獨一無二的“樹中殿堂”,立於樹洞中往上看竟有“一線天”的奇觀,真乃匪夷所思。樹的外形斑駁,輕輕敲擊,猶如敲響一面古銅鼓,沉沉的“嗵嗵”聲,令人感到仿佛隨著時間隧道,窺見遙遠卻又是真實的歷史。雖說樹幹中空,但仍生機盎然,枝繁葉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為當地旅遊的一大獨特景觀。
相傳,此株紅豆杉乃唐末龍興岩第一任主持善任大師所植,明嘉靖年間,橫口邑人郭榮六在朝為統兵大元帥,采此紅果實進貢朝廷,皇上皇后入口後頓感清香奇異,渾身氣血皆活,行動加力,令文武百官感到驚奇。於是,皇帝賜其名為“紅珍珠”,列為年終貢品。如今,此紅豆杉雖逾千年仍枝繁葉茂,四季蔥蘢,春後滿樹銀花,冬來結紅果實。每當冬天,可見老叟頑童,在樹下撿掉落的紅果吃。 據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院專家論證,這株紅豆杉是當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紅豆杉。我想,從時間的源頭和歷史的深處活過來的生命,一定有著深如蒼穹的心境,怎能不讓一種博大與仁厚在心頭滋長呢?
“紅豆生南國,此物最相思。”當年朱德率紅軍進駐福鼎,於此樹下給紅軍戰士講中國的歷史,講勤勞、善良、儉樸的母親,留下了“紅豆杉下思母親”的佳話。龍興岩龍興岩,別名水尾庵。此岩因地勢十分奇特,整個山脈走勢活像一條巨龍,自上而下,為振興巨龍文化,故把此岩宇命為“龍興岩”。此岩文革期間被毀,1981年按原地貌重建,“龍興岩”名至今沿用。2008年列為福建地方文化古蹟研究單位,編入“大泉州風物誌”。龍興岩宇:規模宏偉,氣派非凡,岩分上下兩座廳堂,皆用特大杉木建造,屋頂均雙翹脊,上廳大廳屋架為“四梁扛井”皇宮雕豎。正中央八卦,魁星托斗,精雕細刻,高超工藝令人讚嘆不已。壁上、屋脊的人物,花草、飛禽、走獸雕畫,栩栩如生,活龍活現,使人無不感慨萬千。宋太虛太師旅遊此地,曾寫下贊詩:“觀山威如羅漢、氣勢磅礴、神馳九舟、明堂高大,主賓相迎,降龍伏虎,旗鼓高峰,七星峰聳秀,四水歸朝,山山轉腳,嶺嶺圓峰,龍高抱虎,龍獅高聳,嫦娥清秀,文筆雙擁,頌筆生龍,屏風走馬”。明進士顏桃陵也寫下詩讚《古剎龍興》“蕭蕭古寺紫煙生,化雨龍來馴不驚,可是當年聽法去,朝朝震動碧空鳴”。龍興岩上廳堂供奉的主佛是“善利大師”左右百佛環繞,常年香火繁榮。有“顯靈壯中原求應威四海”之氣派是遊客觀賞,信客祈福的聖地。1929年紅四軍傷員臨時醫療所。鼎山
福鼎村有一座山叫做“鼎山”,是整個村子的最高點(1217.6米),站在山頂眺望四周,只見山脈逶迤,茫茫的霧海中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林海的濤聲,霧靄的翻騰,朝陽噴射出的光芒,山泉的叮響聲,農家裊裊升起的炊煙,這如詩如畫的風景讓人陶醉。特別是冬季溫度低下時,山頂至山腰處會結一層冰霜(景像跟日本的富士山差不多),甚是美觀。當地人稱無雪不過年。
紅軍烈士紀念碑為紀念紅軍進駐鄉里時與當地土匪展開戰鬥而犧牲及病故的紅軍戰士。
福鼎龍燈
龍燈隊,顧名思義,就是由燈籠連線起來的燈隊。人們把一盞一盞的燈籠按固定間隔吊掛在竹片上,一片大約掛五六個,一片接著一片,竹片間能左右轉動。每盞燈都有一個人舉著,五顏六色的燈籠連成一大串,晚上看起來極像一條龍,“龍”沿著鄉間威武行走,就是迎龍燈。
每年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佳節,又稱上元佳節,在福鼎這個古老的村莊,林、郭兩個姓氏的人民自嘉靖年間開始就有在元宵夜以迎龍燈來鬧元宵的習俗。沿襲至今,龍燈年年增多,燈隊年年增長,每年元宵迎龍燈,風雨無阻。福鼎人民以歷史上形成的世係為單位,每個世系自組一個龍燈隊,每個男丁要有一盞龍燈,幾十盞燈一隊或幾百盞燈一隊不等,每隊有龍頭、龍尾,各隊還要配樂隊,十分壯觀。
每年元宵節前夕,福鼎的人們都要精心準備龍燈,有的甚至是自家設計編制龍燈,全家動手,集思廣益,製造出富有特色的燈來,那些天,人們爭著邀請會寫毛筆字的先生。龍燈掛好了,各隊還要組織彩排訓練,春節里天天熱鬧無比。
到了元宵節這一天,夜幕降臨之時,全村莊的青少年都要身著盛裝,歡呼雀躍去迎燈。鄉親們扶老攜幼地領著遠來的親戚朋友站在高處賞燈。所有龍燈隊早早地、按既定順序集中在福鼎古剎龍興岩前等候出發,在煙花爆竹聲中,林、郭各世系的小龍燈隊聯合成大龍燈隊,大龍燈隊間還有旗燈隊、滾燈隊、鯉魚搶珠燈隊等助威,隊中有隊。此時,笙簫歌舞、鼓樂喧天,火樹銀花,燈光月明。龍燈隊在鄉間如真龍似的滾動前進,人們站在一處,細細觀賞每一個引人注目的龍燈,往往是看了這個,錯過了那個,看得眼花繚亂,人們都沉浸在熱鬧的氣氛中。這樣的燈隊迎至卿元林氏宗祠為終點,然後各小龍燈隊才分別被迎回自己的宗祠,把龍燈收藏起來,待明年再使用。迎龍燈結束後,人們還久久地沉浸在那無比歡樂的情景中。覺得沒有盡興的,還一個勁地放煙花爆竹,與遠方的朋友在美麗的燈光里載歌載舞。
福鼎人民龍燈迎得好,對燈文化也頗有講究。他們在各種各樣的燈籠上寫著:“祖國山河秀麗,元宵燈月輝煌”、“鬧元宵,慶佳節”、“三五佳節”、“花香鳥語”、“上元佳節”、“歡天喜地”、“萬事勝意”、“燈光月明”、“歌舞昇平”等詞句,來贊美偉大的祖國和幸福的生活。各宗祠在節前也滿貼聯對,較出名的詩句有:“不數花燈鬧元夜,獨放文光射鬥牛”、“岑首月明時簫鼓聲中盡民樂,樓前燈耀處笙歌隊里地皆春”、“岑峻聳雲端好躡丹梯搶回天上一輪月,樓高摘星斗憑伸妙手散作人間萬點燈”、“斗酒雙酣流連光景,明燈皎月照耀元宵”、“岑上月明時扇彩衣香皆入晝,樓前燈耀處銀花火樹茁生光”這些對聯,既是對元宵夜熱鬧場面的生動描寫,也是對人世間歌舞昇平的寫照。
特別習俗
不過端午節過夏至,七夕過七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