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範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於2008年成立,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的環境監測大專班、環境科學研究所和環境材料開發研究所,是福建省最早開展環境保護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的單位之一。學院與國內外同行保持著友好往來,與美國、英國、日本、芬蘭、加拿大、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開展學術合作研究,每年都有交流生赴歐洲、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大學開展聯合培養。

學院簡介

學院現有教職工近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9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3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閩江學者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福建省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

設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3個本科專業;擁有環境科學與工程省級重點學科、環境化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學術型)、環境工程(專業型)、塑膠加工工程、環境化學和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擁有聚合物資源綠色循環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污染控制與資源循環利用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改性塑膠技術開發基地等創新平台;共建國家級生物技術與生物化工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擁有1個校級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示範中心、1個“福建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培育)”和20多個本科教學“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挑戰杯”創業計畫大賽和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各類競賽中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榮譽。每年都有學生赴歐洲、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大學交流學習。2012、2013連續兩年研究生就業率達100%,本科畢業生簽約率名列學校前六名。

學院立足於為海峽西岸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與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福建省環境保護廳、福建省供銷社建立了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合作關係,為省內外30多家企事業單位開展科技創新與產業技術服務。在“環境規劃與評價”、“環境修復與水源地生態恢復”、“污染控制與水資源循環利用”、“固體資源高質化與環境友好材料”和“清潔生產與綠色化學工藝”等方面形成特色,並通過“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果。近幾年,學院注重專業建設和科技創新工作,強化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目標,編著出版教材10多部,完成國家及省、部級課題50多項和100多項環評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發表研究論文250多篇,獲得專利授權30多件。

學科形成

(一)是福建省最早開展環境科學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的單位之一

(1)1984年成立福建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2)1985年獲得環境影響評價資質證書,成為我省第一批具有從事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的五家單位之一。(3)1999年獲得環境工程治理證書。

(二)形成較為完整的環境科學與工程教育體系

(1)1984年原化學系開始招收第一批環境監測大專生。1999年開始主考環境工程管理自考大專專業,2005年獲得自考環境工程本科專業,2003年獲得環境科學專升本函授專業;(2)2000年開始招收環境科學本科生,2004年通過學士學位評估,現已畢業八屆。2009年開始招收環境工程本科專業;2011年開始招收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3)2002年開始招收環境科學碩士生。2004年開始招收環境工程碩士生。2006年獲得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4)2010年獲批環境工程專業型碩士點,2011年開始招生;(5)2006年環境科學獲得校級重點學科;(6)與化學和材料學院共同申報獲批了化學一級博士點,本學科有三位教授成為該點的博士生導師;(7)本學科“生態功能材料”方向與地理學院的四個方向整合,共同申報並獲批了“生態學”一級博士點;(8)2012年獲批環境化學二級學科博士點;(9)2012年獲批環境科學與工程省級重點學科。

(三)掛牌成立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1)1984年成立福建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掛靠在福建師大實驗中心;(2)1999年成立福建師大環境材料開發研究所;(3)1999年成立福建師大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4)2000年在原化學系成立環境科學教研室;(5)福建師大實驗中心、福建師大環境科學研究所於2002年併入新成立的化學與材料學院;(6)2002年化學與材料學院下設環境科學系,2008年改設為環境科學與工程系;(7)2008年在化學與材料學院基礎上掛牌成立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發展現狀

學科建設

本學科研究團隊是在最佳化整合傳統學科(化學、數學、生物、地理等)和環境領域新興學科(環境監測、環境材料、環境經濟、生態學、環境工程等)綜合交叉基礎上形成並發展的,環境科學已成為校級重點學科。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可持續發展的學術梯隊,建設了較完善人才培養、激勵政策,構建了有利於學科內涵式增長的良性運行機制。發展近二十年來,結合團隊人才專業特點和資源基礎,立足於海西環境與生態問題熱點及難點問題,開展了基礎理論→實踐套用→成果產業化全方位探索,進行了“源頭控制→過程評價→末端治理→環境修復”全過程和多角度的研究,長期以來凝練出五個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為海西經濟區的資源循環利用、節能減排、環境生態建設等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人才培養

秉承“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的育人宗旨,激發學生的個性與創造性,注意素質的全面發展,強化知識、技能和素質的綜合培養,全方位多角度培育複合套用研究型人才,重點培養能從事環境監測與評價、污染治理與控制的環保人才,已培養和輸送了環境科學專業8屆近400人本科畢業生,100多位環境科學專業和環境工程專業的碩士畢業生。現有在校本科生319人(環境科學4屆、環境工程3屆、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1屆),碩士研究生55人左右(環境科學3屆,環境工程3屆;環境工程專業型1屆)。環境科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包括:考取研究生;進入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公司等;投身於基礎教育;自主創業或其他行業等。

科學研究

近五年,在承擔科研課題方面:完成並通過驗收科技項目的總經費近2000萬元,承擔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國家部委以及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省科技廳、省發改委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近150項。

近五年,在高級別論文發表方面:已在“Water Research”(JCR1區)、“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CR1區)、“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JCR1區)、“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CR2區)、“ES&T”(JCR1區)、“中國科學”、 “環境科學學報”、“生態學報”等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200多篇,其中SCI、EI收錄近100篇(其中:JCR1-2區的論文20餘篇)。

近五年,在新方法新工藝新技術開發方面:通過技術創新,或對原有的方法進行完善,或對原有的工藝進行綠色化處理,或對原有的產業技術進行改進,獲得了以下十四項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工藝。高嶺土微生物除鐵增白技術,微生物固定化處理染料廢水、含油廢水技術,城市污泥中重金屬淋濾技術,改性絮凝劑污水處理技術,移動式油田廢水電化學處理技術,雙極膜有機電合成技術,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警技術,旅遊資源價值評估方法,工業水污染生態補償估算方法,污泥產氫與蛋白回收技術,基於三種生產和四種關係框架的政策和制度分析技術,可環境消納塑膠製備技術,輕稀土膨脹型阻燃劑製備技術,稀土“殼一核”無機粉體改性技術。

近五年,已實現產業化或中試套用方面:高嶺土微生物除鐵增白技術在龍巖高嶺土有限公司套用,移動式油田廢水電化學處理技術在中石油川東北油氣田開採廢水處理中得以推廣套用,資源價值評估方法已在福州生態縣生態建設規劃、工業開發區規劃環評中獲得成功套用,可環境消納塑膠製備技術已在金冠(漳州)塑膠包裝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獲得成功套用,稀土“殼一核”無機粉體改性技術已在福建省万旗非金屬材料有限公司等八家企業獲得成功套用。

近五年,專利和獲獎成果方面:已有十三項成果通過成果鑑定,申請了50多件發明專利,已獲得發明專利成果20多件,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省優秀社科二等獎1項,省優秀新產品1項。在科技諮詢服務方面,完成各類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編制項目、縣域生態規劃、產業規劃、諮詢報告和治理污染項目100多項。

近五年,在教學研究方面:通過設立科研促進教學指導小組、教學督導小組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產學研協作委員會,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管理體系,共承擔各類教學教改研究項目近20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近40篇。“水環境科學”為省級研究生精品課程,“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學”、“環境生態學”為校級本科精品課程,出版《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學綜合實驗與見習》全國性環境類教材2部,出版《水環境科學》、《環境友好材料》等學術著作4部。

師資建設

學科發展二十多年來,已積累了一批教學科研經驗較為豐富的人才隊伍,現有專任教師2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講師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8人、具有碩士學位的6人),閩江學者2人,1人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享受政府津貼專家。近五年已形成了年齡、學歷、知識結構較合理的5個研究團隊。

學術交流

近五年,主辦召開了國內各種學術會議,包括“環境科學與工程戰略研討會”,“中國第三屆塑膠與環保產業研討會”。組織參加國內各種學術會議達500多人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交流20人次,國內合作科研30人次,國內講學20多人次。每年都定期舉辦專家論壇、研究生科學討論會,教學工作研討會等。通過交流學習,增進了解,擴大了本學科的影響力。

本學科教師主動參與各類學會工作並發揮積極作用,張江山研究員為福州市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陳震教授為中國電化會有機化工專業委會常務理事,陳慶華教授級高工為中國塑膠協會降解塑膠專委會副理事長。

陳祖亮教授被18個國際環境污染評價與治理專業期刊邀請為特約論文評閱人,並於2007年起擔任國際期刊The Open Chemical and Biomedical Methods Journal和The Open Analytical Chemistry Journal編委。

陳震教授於2008年參加了台灣高雄召開的海峽兩岸環境保護研討會,於2011年參加了在法國里昂召開的第二屆高分子科學前沿國際學術會議,2009年參加了遼寧大連召開的第五屆全國環境化學會議,並在幾個會議受邀做了學術報告。

錢慶榮教授擔任國際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Applied Surface Science,Materials Letters,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和Iran Journal Polymer等刊物審稿人。

還派遣多批次教師到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訪學。與芬蘭Novia套用科技海岸帶集成管理專業、環境工程專業探索共同培養本科生的“3+1”模式(3年國內1年國外)。

辦學條件

在本科教學方面,共享了化學與材料學院的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儀器分析基礎實驗室約600平方米,依託物理與光學工程學院的大學物理、電工與電子基礎實驗室約200平方米;本學科已建成的專業實驗室有環境化學,環境生物、環境監測、環境生態、水污染控制等5個實驗室,約400平方米,基建和設備投資約150萬元。2011年結合環境工程本科專業建設的發展需要,正在適當擴建水污染控制實驗室,同時設計規劃建設大氣污染控制、固體資源循環利用兩個實驗室,預計需要實驗室400平方米和建設經費250萬元,現已列入學校工科實驗室建設計畫,正在落實經費和場地。已開設實驗課程12門,實驗項目數114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14個。在歷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建立15個相對固定的實習基地。學校圖書館擁有環境科學專業相關圖書4000多冊,擁有環境科學專業相關圖書300多冊,中文期刊51種,環境教育多媒體光碟100多片。

在教師科研和研究生培養方面,依託環境科學校級重點學科和本學科的5個研究團隊,擁有老校區實驗中心大樓的2000多平方米實驗室和化學樓的400多平方米,設備總價值約500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