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或灌木,高3-8米,樹皮黑褐色。小枝灰褐色或紫褐色,嫩枝綠色,無毛。冬芽 卵形,無毛。葉片卵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薄革質,長4-7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有急尖鋸齒,常稍不整齊,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無毛或脈腋有簇毛,側脈8-12對;葉柄長8-13毫米,無毛,頂端常有腺體2個;托葉早落。傘形花序,有花2-4朵,先葉開放,花直徑1.5-2厘米;總苞片長橢圓形,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兩面伏生長柔毛,總梗短,長2-4毫米;苞片褐色,稀綠褐色,長1.5-2毫米,邊有腺齒;花梗長1-1.3厘米,無毛或稀被極短柔毛;萼筒鍾狀,長約6毫米,寬約3毫米,無毛或被極稀疏柔毛,基部略膨大,萼片長圓形,長約2.5毫米,先端圓鈍,全緣;花瓣倒卵狀長圓形,粉紅色,先端顏色較深,下凹,稀全緣;雄蕊39-41枚;花柱通常比雄蕊長,稀稍短,無毛。核果卵球形,縱長約1厘米,橫徑5-6毫米,頂端尖;核表面微具棱紋;果梗長1.5-2.5厘米,先端稍膨大並有萼片宿存。花期2-3月,果期4-5月。
分布範圍
產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生於山谷林中及林緣,海拔100-600米。日本、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福建。
新品種選育
福建山櫻花雖廣泛分布於閩、浙、粵、桂、台等省區,但目前大陸地區的福建山櫻花多處於野生狀態,育成品種少,花色也比較單調,只有桃紅色、緋紅色或暗紅色3種。雖然近幾年國內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福建山櫻花,但目前國內新品種開發還是處於萌芽狀態,相關的文獻報導很少,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鄭郁善等2010年篩選出色彩艷麗、株型優美的重瓣品種優樹3株。一些生產者希望開發出自有品牌,但總的來說,如果沒有觀賞效果的新品種,未必有潛力,且國內園藝種類的命名過於隨意,母本繁殖也不多,離國際品種登入與廣泛套用均有差距,國內福建山櫻花新品種選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繁殖方法
福建山櫻花可播種、扦插、嫁接繁殖和組培快繁,但福建山櫻花結實量少,採種期短,採種困難,種子成熟時易為鳥食或爆裂,種子來源匱乏,苗源短少,影響了我福建山櫻花的引種推廣和進一步的開發利用。目前對福建山櫻花的快速育苗研究主要集中在組織培養、扦插嫁接技術領域。王光萍、黃宇翔、呂月良、陳璋、鄒娜等都進行了研究,並發表了相關的文章。其中,黃宇翔等做了福建山櫻花的組培快繁研究,指出最佳生根培養基配方為:1/2MS+NAA1.0mg/L+IBA0.2mg/L。呂月良等2006年提出,以2份素沙+1份粘性黃土為扦插基質,插穗經IBA2500mg/L+鈣鎂磷沾根、IBA3750mg/L+鈣鎂磷沾根或IBA5000mg/L浸泡處理均有良好的促進生根效果。陳璋指出以食用櫻桃為砧木嫁接福建山櫻花嫁接成活率最高(84%);袋栽砧木的嫁接成活率及保存率明顯高於裸根砧木。鄒娜等進行了山櫻花試管苗生根條件的最佳化實驗,表明IBA、基本培養基、活性炭及暗培養是影響試管苗生根的主要因素,福建山櫻花試管苗較佳生根條件為1/2MS+IBA0.6mg/L+蔗糖15g/L,暗培養4d。
主要價值
早春著花,顏色鮮艷,在華東、華南可栽培,供觀賞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人口集中的城市,環境美化更顯重要。近年來,隨著國內鄉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興起,福建山櫻花逐漸引起關注。它先花後葉,繁花滿樹,嫵媚多姿,蔚為壯觀,偶也可見花葉同放,嫩綠小葉與鮮花綴滿枝頭,萬紫千紅,滿園春色,觀賞價值可與東京櫻花、垂枝早櫻等相媲美。地栽造景,孤植、叢植、群植均可,既適用於庭院綠化美化,又可充當行道樹;也可植於公園草坪上或街頭綠地一隅,花時艷麗無比,花後枝葉婆娑;山野片植還能豐富森林景觀。因此,福建山櫻花開發套用潛力巨大,是城市森林景觀和綠色通道建設的優良樹種之一。近幾十年來,台灣各地遍植福建山櫻花及其改良品種,大力推廣“福建山櫻花+八重櫻”嫁接生產技術,以櫻花花冠中的蜜汁引來成群的綠繡眼、冠羽畫眉、山雀和訪花昆蟲等穿梭花間,形成了陽明山、阿里山、合歡山、烏來、霧社、玉山、南投等遍布全島的福建山櫻花旅遊觀賞名勝區。
在城市園林綠化工程建設中,套用品種的本土化,生態多樣性,野生植物的馴化套用成為目前發展的重要方向。福建省正在積極進行生態省建設,城市綠化中苗木品種稀少(以福州為例,苗木品種約為400~500個,而國內先進城市約1000~1500個,國際先進城市為2000個)、生態單一的狀況急需改變,這也為福建山櫻花的推廣套用提供了廣闊的前景。福建山櫻花不僅可作盆栽觀賞,還可作為城市綠化樹種和切枝來推廣,發展潛力較大。福建省已經計畫把其作為一種新的園林樹種、盆栽觀賞植物及插花材料來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