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洪山斷橋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橋毀重建。因橋孔狹小,常遭水害,將西岸一孔拆除一墩,加大跨徑,以利泄水和通船。清代多次修葺改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將橋墩全部改用大條石疊砌,並做分水尖,上部全用石樑石板,兩邊設石欄桿,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完成。橋長394.5米,27孔,橋面寬3.8米。1954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面。1985年建成新洪山大橋,舊橋廢棄
自古與福州城內的往來聯繫,就靠一座洪山橋。如今,人們乘車或步行在寬敞筆直的新洪山橋上,覺得這橋很平常,甚至比不上下游幾座新建的大橋那樣雄偉壯觀。 《洪山鎮志》載:洪山橋“明萬曆六年(1578年)福建巡撫龎尚鵬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總督鍾音重修。橋長123·3丈,寬1·2丈;石結構……民國期間重修幾次……”這裡只對舊橋的建橋史作了些記載,對橋的歷史滄桑未有適當的記述。這也無妨,我們這輩人心目中銘刻著的舊橋的影子,絕不是任何的文字記載所能比擬的。
歷史上的洪山舊橋是一座多災多難的橋。直到1953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把舊橋改為鋼筋混凝土鋼架木面結構的橋樑,並有了可升降的吊橋,才出步解決了危橋的命運。那時的橋面寬只有3·5米,兩側人行道各0·75米;能通行一輛汽車,設計載重為汽車8噸,拖車15噸。儘管那時的舊橋無法與今天的新橋比,但人們走在橋上已不再怕倒橋,有了安全感卻是個不爭的事實。
舊洪山橋歷史上屢建屢修屢圮。人們無法從根本上找原因,卻怪到橋西端的雞母(母雞)寺)。說舊洪山橋像一隻蜈蚣;蜈蚣在雞母嘴下怎能不常常被啄斷?如果我的祖母在天有靈,一定會說,今天雞母(寺)沒了,所以蜈蚣(新洪山橋)才得以生存。
當初新洪山橋建成,在橋的西頭樹了一塊刻著“洪山大橋”四個大字的石碑,讓過往車輛、行人為之肅然起敬。但新大橋始終沒有嫌棄舊橋。舊橋至今仍然橫臥在洪江之上,向人們訴說著420多年的滄桑史。新舊洪山橋演繹了新舊洪山橋街;新街有現代的高樓大廈和新型街市的繁榮;舊街有義新樓菜館的紅燒貼沙魚、新義興餅店的“洪山橋光餅真好吃”的古韻傳世,“哥倆”各有千秋,各領風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