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神靈話桑煙

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種宗教祈願禮俗,是宗教場所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燃起桑煙有清香舒適之感。 格薩爾認為,若不煨桑祭神,嶺國的護法神就不能助其降伏妖魔,因此決定五月十五煨桑祭神。 在藏區,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煙。

祭祀神靈話桑煙

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種宗教祈願禮俗,是宗教場所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燃起桑煙有清香舒適之感。
在有著悠久歷史的雪域高原,有著厚重文化積澱的藏民族和藏傳佛教,燃桑之舉是有其產生的思想基礎、社會背景的,也伴隨著美好的傳說。
格薩爾王和藏曆五月十五煨桑
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在降魔滅妖、抑強扶弱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一天格薩爾召集起了他的精銳將士、總管臣民,對眾人唱道:
 無人神靈保佑誰,無神萬事皆逆雲。
 若是兩者共在時,心想事成大吉利。
 五月十五時辰吉,嶺國臣民請細聽,
 上瑪迦山峰之巔,煨名貴柏桑之葉,
 祭四方神靈護法。
格薩爾認為,若不煨桑祭神,嶺國的護法神就不能助其降伏妖魔,因此決定五月十五煨桑祭神。這時魔國紅鋼角命根子野牛前來進犯嶺國,就因為格薩爾以桑煙敬祭了諸神,神靈喜歡故格薩爾大勝。自此,格薩爾從桑煙中開始了他保家衛國、降妖服魔的偉大宏業。藏曆五月十五煨桑由此而來。
均貧富牟尼贊普燃桑求神
傳說,公元8世紀吐蕃牟尼贊普即位時,對社會貧富不均現象非常傷感。為了人人都過上平等生活,他曾3次下令均貧富,但始終無法改變。有一次,他問一僧人:“這種現象有解決的辦法嗎?”僧人說:“尊敬的贊普,上供奉佛祖,下布施眾生吧!”牟尼贊普來到桑耶寺向寺院敬獻了《四阿含經》、《律本事》、《俱舍論》3部佛經,向佛像敬獻了許多供品,以桑祭祀神靈佛祖,同時向廣大百姓布施。從此桑耶寺就有了供桑的傳統,後逐漸傳至整個藏區的寺院和民間。
究煨桑之淵源
傳說古時藏族男子在出征或狩獵歸來時,部族首領、老年人以及婦女兒童聚在寨外郊野,燃上一堆柏枝和香草,並不斷向出征者身上灑水,意為用煙和水驅除各種污穢之氣。其實這一作法至今仍遺留於藏族社會的民俗民風之中。當家中生育嬰兒,遠道而來的親友前來賀喜時,家人要點燃柏樹枝,來者必須從火上跨過,目的是讓幼兒健康長壽,不受邪氣危害。
後來就與戰爭有關,以“桑”祭祀神靈,祈禱平安勝利,成為高原先民同神靈溝通的主要方式。人們認為,桑煙可以直達上天神住的地方,它可將人間的美味傳遞上去,使諸神歡喜,保佑世間凡人事事如願,平安幸福。直到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青藏高原,為了立足,佛教借鑑了本教和當地民族的一些習俗,煨桑就是其中之一種。由此煨桑與藏傳佛教結合起來,規模更大,更加盛行了。可以說,煨桑是藏族原始宗教與藏傳佛教兩層文化形態催化下形成的祈願禮俗。
桑之含義
“桑”是藏語,其本意為“清洗、消除、驅除”等淨化之意。但以其薰燃過程、人們煨桑時的心態以及所用物品來看,則是一個很明顯的供奉儀式。所以煨桑有兩層含義,一是淨化,二是祭祀獻供,因為煨桑時除點燃有香味的脫水的柏技和香草外,還有糌粑、炒青稞、茶葉、糖、蘋果、清水等眾多食品,確有祭祀奉供之意。所以有人將其譯為“祭祀煙火”、“焚香祭”、“煙祭”等,看來都是較確切的意譯。
依本教史料,迎請神靈前首先要焚香淨化周圍環境,消除不淨和穢氣,而普通人生活之處隨時都有污染,是一種污垢,一種不淨。燃桑是淨化行為,每個污點、鬼、魔和穢物都會由此而排除,具有淨化環境、消除邪氣、穢氣和淨化之功效。
煨桑的程式
在藏區,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煙。所以無論你走到寺院或百姓家,你都會發現煨桑爐,而不管桑爐設在院落中央、房頂還是牆上,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最潔淨之處。煨桑時,先將柏樹枝放置桑爐內點燃,然後再撒上些許糌粑、茶葉、青稞、水果、糖等,最後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煙火揮灑三次。煨桑者口誦“六字真言”。
佛經上說,神靈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只要聞到桑煙之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語稱其為“智薩”(即食味)。所以僧俗民眾總是到寺院、山頂煨桑祭神,給神靈以美味,給自己以精神解脫。

出處:四阿含經

律本事佛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