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里村

祥里村

祥里村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西南部,1949年後屬珠岙鄉,村名改稱祥里。1985年屬珠岙鎮。轄祥里、塘岙、東園、彭家4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祥里。

基本信息

歷史概況

據珠溪《丁氏宗譜》與《陳氏宗譜》記載:唐乾寧三年(896),有丹崖溫嶺之丁文龍,優遊天台石樑時,遇寧海珠溪周尚賢,志氣相投,義結金蘭,周邀丁週遊珠溪。丁見珠溪牆裡,基址坦平,山環水繞,土沃民淳,是年冬,置業創堂以居之。是為牆裡丁氏之始祖。隋滅陳後,陳王室後裔陳夢吉,航海避居今三門縣浮門村。至唐中和四年(884),陳又心潛自浮門徙於珠溪井頭。後入贅於牆裡丁氏,即今祥里陳氏之先祖。1992年,全村有203戶,766人。祥里村坐西朝東,靠山臨溪,村民勤勞淳厚。1949年後,改溪造田,平整土地,興建水利,科學種田等工作,都走在全縣人民的前頭,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發展狀況

經濟發展

祥里村人多田少,土改時每人僅分到5分田地。要想改變貧窮落後面貌,首先要與地斗,向溪灘、墳堆要糧。在黨支部書記陳基玉的帶領下,先在村前珠岙溪畔,挖去刺根雜草,剷平亂石沙墩,並引進溪水灌溉,將溪灘改造成良田。其次向墳堆要糧。打破迷信思想,在村後遷移荒墳600餘座,平整成良田。耕地雖然增加了,但沒有水利來保證,過的仍舊是靠番薯乾填飽肚子的日子。1958年,除了參加珠岙人民公社集體興建山後周水庫外,還在山後山前的坑坑窪窪里,利用有利地形,匯集山坑流水,建造小型水庫7座。串成葡萄狀,互相溝通,灌溉農田,抗旱能力達到了60天。並且築水溝引水流入村莊,解決村民飲用水的困難。這一創舉,引起縣人民政府的重視,獎給鐵水車和耕牛,被評為三門縣興修水利先進單位。
有田有水,為增加村民口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要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靠的還是科學種田。50年代末的一年稻熱病旺發,村黨支部書記陳基玉帶領村民從農墾58中選出抗病最強的稻穗留作種子,定名選三,在珠岙全區推行,比當時良種農墾58,每畝增產100多斤。且米質色紅、飽滿,富有營養價值。接著,回響科學種田的號召,大搞試驗田,推行品種對比和肥料對比試驗,在高產攻關中,被評為縣先進單位。在雜交水稻制種生產中,名聞全縣。台州地區選派該村共青團支部書記陳宏富赴海南制種。村團支部被評為台州地區先進團支部。
改天換地,征服了窮山惡水,不但增加了土地面積,而且增加了單位面積產量。祥里村年年被評為縣和地區的農業先進單位,全縣流行一句民謠:沿海平原十八莊,山區還是祥里好。黨支部書記陳基玉,三上省城出席會議,還到北京參觀科技成果展覽會。

基礎設施

80年代村民富起來後,民眾迫切要求拆舊屋建新房。縣人民政府組織各村代表去蒼南縣龍港鎮參觀農民城。陳基玉參觀後,對他們以經濟開發為宗旨,合理安排宅基地的措施,受到很大啟發。回村後,立即召開村黨支部、村委會會議,研究村建房規劃。祥里村4個自然村,各村相距不到1公里,且各村村址都比較平坦,計有宅基地80畝。如果將這4個村集中在一起,拆舊建新,共需房屋220餘間,但只需宅基地60畝,舊宅基還田,能騰出土地20畝,可投入生產。新村規劃從原來的祥里向南延伸,毗近省道甬臨線,並與珠岙村連成一片。新街道寬19米,內設人行道3米,長700米。兩旁新房以四層為主,均為磚混結構。新街建成後,北通西陳村,南連公路,成為珠岙鎮山灣中諸多村莊去珠岙市集的必經之路,可建小型經濟開發區。並且,由於新村宅基地統一安排,不論在衛生設備、水電裝置、防火、防盜、道路建設等方面,都能得到合理布局。村里拿出集體資金7萬元作為拆舊屋補貼,每平方米補貼50元。目前,大多數村民已喬遷新居,新村建設已粗具規模。
村民致富、集體資金積累增多,除了黨的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政策保證外,與村幹部的領導能力,以及村民的經濟頭腦與勤儉勞動分不開。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些村高喊什麼抓革命、促生產,實際上是放鬆生產,專搞武鬥。祥里村的幹部,卻不管什麼革命,仍舊帶領村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在一片批判資產階級思想,要割資本主義尾巴聲中,祥里村卻辦起了橡膠廠,生產三角帶、活絡帶賺錢,以提高工分值。後來,村黨支部、村委會得到發展柑桔生產是一條致富門路的信息後,先到臨海柑桔苗圃,又輾轉到黃岩柑桔研究所,了解到祥里的土地適宜柑桔生產,幹部們就選購桔苗,發動村民種植100多畝。幹部們還千方百計為村集體抓收入,搞活經濟。當聽到珠岙鎮要辦一個金粉廠的信息後,他們又多方爭取,要求把金粉廠辦在祥里村,把閒置著的公房出租,每年又增加收入1萬元。現在,辦在村區的還有三門棉織廠、三門鉚釘廠、西陳橡膠廠,以及珠岙中學與珠岙財稅所等企事業單位,每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其中三門金粉廠,創辦於1988年,為全省唯一生產銅金粉的廠家,填補了省內空白。
在改革開放年代,祥里村民更具有開拓精神,開闢新街,廣植梧桐,引進鳳凰,真抓實幹,使祥里村在經濟建設上再上一個新台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