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查的緣由及神農架區域變遷
(一)神農架稱謂的由來神農架最早名稱為““熊山”,“神農架”的名稱直到清代才正式見諸方誌,清光緒十一年(1885)編纂的《興山縣誌》云:“老君山其最高處曰神農架,懸崖峭立,林木蒙茸,人跡罕至,神農架終年有積雪”。其後出版的《湖北通志·興山·山川志》記述:“老君山,在縣西八十里,高三千丈,山最高處曰神農架,懸崖峭立,人蹤不至,每除夕聞爆竹鼓吹聲,土人以聲多卜來歲豐稔。”1947年農林部、湖北省政府神農架森林勘查團陶玉田等對“神農架”之名的來歷考證,神農架起於何時殆無可考,據當地土人言,昔時神農皇帝於其處采木建屋,工未竟而神農升天成神,空留屋架於人間,後人遂以神農架名其地。
(二)探察神農架的緣由
由於地處湖北省西北隅的神農架對外封閉,以致長期保持著原始狀態,直到20世紀40年代初,遍及人跡未及的原始森林。賈文治在民國28年(1939)任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鄖陽專署)專員秘書期間,常聽鄖陽名士、八區專署文教視察蘇元信(1908、1-1970、10,字仲甫、中夫,均縣城關人,大學畢業,精書法篆刻,解放前任八區專署文教視察,解放後為開明紳士、兩鄖專區政協委員,文革期間含冤去世,《丹江口市志》有人物傳略)談及神農架的森林資源、野人的傳說並一起商談探察方案,民國30年(1941)9月任房縣(地域包括現在的房縣及神農架大部分地區)縣長,為回響湖北省政府提出的“新湖北建設計畫”,服務於抗戰和地方經濟發展,在房縣倡導“新房縣”運動,增強建設力度,進行神農架探察是其中一項重要建設內容。
(三)神農架開發歷程及林區行政區域的建立
20世紀40年代,神農架還只是一個區域名,屬於興山、巴東和房縣的一部分。房縣縣長賈文治起草於1941年《房縣縣政府呈報初步探察神農架情形》稱:“西連四川巫溪,南接巴東,東接興山,北接房縣,周圍約有五百餘里,距神農架之四面,亦百餘華里方有人煙”。
民國32年(1943)神農架探察完成後, 1944年6月,湖北省政府第71次談話會宣布成定“開發神農架森林籌備處”,尤家章任籌備處主任。1946年秋湖北省政府提出由農林部和湖北省政府聯合組織神農架森林勘查團再次對神農架森林進行勘查,1947年4月25日至8月20日曆時一百餘日得以完成,形成《神農架森林勘查報告》。1947年5月湖北省政府、農林部、交通部在武漢簽署合辦“神農架林業有限股份公司”契約,1948年4月 “神農架林業有限股份公司”正式成立, 9月湖北省參議會“關於神農架決議案”云:開發神農架籌備處結束,國民政府開發神農架之舉宣告結束。
根據《神農架志》和《中國神農架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5月湖北省林業廳、省木材公司聯合組成18人的勘察隊抵境,對無名峰(神農頂)周圍木材蓄積進行了勘測;1958年11月林業部建設局綜合調查隊對神農架森林資源開展航空測量並根據航空和地面調查資料編制了《神農架林區開發總方案》,即開始神農架林區的大規模森林砍伐;1960年 2月林業部航調隊、綜合調查隊與湖北省林業廳聯合組成神農架林區調查隊以韭菜埡子為中心對興、房、巴3縣交界的4538平方公里地面進行了實地勘察並編制出《經營利用》方案。1962年11月中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委員會批准交通廳、農林水辦公室在《開發神農架林區若干問題的初步意見》並建立湖北省開發神農架林區興山、房縣指揮部,調集4000人修築興山縣城關鎮至陽日灣公路幹線;1969年6月30日,省革委會批准成立神農架林區革命委員會,7月1日至5日,神農架林區革委會全體會議在武昌舉行,8月18日慶祝林區革委會成立大會在木魚坪舉行,木魚坪為林區治所。
1970年5月28日國務院以國發(70)47號檔案正式批准將房縣盤水區11個公社(陽日、松柏、清泉、盤水、古水、苗峰、麻灣、宋洛、朝陽、盤龍、武山)、九道區的東溪、板倉、紅舉公社,上龕區的二荒坪、官封公社,田家山、千家坪藥材場,大九湖農場;興山縣湘坪區的木魚坪、紅花公社和九沖公社的大部分,古夫區的長方、新華公社;巴東縣沿渡河區的下谷坪、板橋、石磨公社等二十四個公社、兩個藥材場和一個農場,總面積3247.6平方公里,約486.9萬畝,人口4.46萬人劃為神農架林區的行政區域,屬湖北省人民政府直轄單位,駐木魚坪;1971年劃歸宜昌地區(湖北省革命委員會1971年1月30日報告備案);1972年改由省直轄(湖北省革命委員會1972年3月20日報告備案),林區治所遷至由木魚坪遷松香坪(松柏鎮);1976年劃歸鄖陽地區(湖北省革命委員會1976年5月14日報告備案);1983年改由省直轄(國務院1983年8月19日批准)。
神農架現在的行政區劃,地域東與湖北省保康縣接壤,西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鄰,南依興山、巴東縣而瀕三峽,北倚房縣、竹山縣且近武當,地跨東經109°56′-110°58′,北緯31°15′-31°75′,總面積3253 平方公里,轄4鎮(松柏、木魚、陽日、紅坪)4鄉(新華、宋洛、大九湖、下谷)和1個林業管理局(國家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政發(1982)22號檔案批准建立神農架自然保護區;1983年正式成立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管理處;1986年7月國務院以國發(1986)75號文批准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990年12月17日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總人口8萬人,是我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
二、探察的組織
(一)探察神農架的3個步驟第1步——試探。民國30年(1941)9月賈文治在擔任房縣縣長,10月初即派老冠鄉鄉長金席儒神農架前往試探,從盤水河到神農頂邊緣韭菜埡子歷時7天,因雪大糧絕返回陰峪河一帶,只聞獸吼而已,隨後報告說:“以神農架周圍百數十里無人煙,亦無道路,經七日行程,到達陰峪河腦,只達神農架之邊緣,未得入內,沿途所查知者,為山高人稀,氣候寒冷”。同時縣長賈文治在查閱志書、古籍和根據初探情況,以縣建字156號文呈報國民革命軍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陳誠《房縣縣政府呈報初步探察神農架情形》:“查本縣西南高峰,與興山巴東交界,地名神農架,以其絕頂樹木之密集,翼蔽如城,又名木城,為有史以來未經開闢之森林,相傳地面廣大,物產豐富,山凶水惡,林木叢錯,因此毒蛇猛獸甚多,其地林蔽山封,探察絕跡,故至今仍為處女地”,申請組織對神農架進行探察,開發神農架。
第2步——再探。1942年春民國三十年度湖北省行政檢討大會開會時,鄂北辦事處主任施東亮提出開發神農架之提案並引起專署鄂北行署及湖北省政府的注意。4月縣長賈文治又派杜家川區區長賀延祺率隊做進一步調查,賀延祺從4月12日出發至26日返回,計程15天,到達神農架附近之韭菜埡,記述了詳細的調查筆記並繪製了有關地圖,“自雨冒尖(地名)前進以後,苦竹成林,杉木齊天,氣候寒冽,砭人肌膚,神農架常年落雪,植物杉木為大眾松次之,藥材有細辛、大黃、黃耆、藁本等,動物有野豪、熊、野豬、虎、豹等,並發現一直徑六寸長之獸類足跡於雪面”。賈文治根據兩次初步探察的情況於6月24日向省主席陳誠呈報了《房縣縣政府呈送再度派員探察神農架日記並加具開發意見及步驟》,再次請求對神農架進行正式探察。同年秋,省農業改進所林業組主任魏儒林先生來鄂北督導糧食增產到房縣,並商議神農架探察事宜,正好湖北省政府在老河口開檢討會議,賈文治於是再約魏儒林一起到老河口報告神農架探察的必要性,希望得到上級支持,並提出具體的探察辦法及開發計畫。
第3步——正式探察。1943年春省政府給予房縣答覆,說省政府及專署均無款可撥,可由縣裡自己組織探察,於是房縣縣政府開會決定探察神農架。1943年5月縣長賈文治為下一步正式探察做準備,派平湖鄉鄉長許清安前往開路設站,許清安於當月21日起身,6月5日返鄉公所,在神農架附近的橫河建起兩間草屋。賈文治根據其報告稱:“神農架濃林如墨,鳥飛難通,崇山峻岭,荊棘滿目,森林資源豐富,實有開發價值”,同時打造社會輿論,引起朝野人士的和社會關注。
1943年夏經湖北省政府批准,9月5日由房縣縣政府、中央林業實驗所和湖北省農業改進所共同組織神農架探察團進行正式探察,派賈文治任神農架探察團團長,邀請中央林業實驗所技正王戰、命湖北省農業改進所(1937年由農業推廣處與棉產改進所合併成立湖北省建設廳農業改進所,武漢淪陷後遷至恩施)林業組主任魏儒林為副團長,由王戰、魏儒林、毛傑、陳哲夫擔任森林、藥物方面探察,王慶延教授、鄂北農場莊巧生場長擔任農藝、畜牧、工礦、土壤方面探察,率公役8名、衛兵兩班30名、狩獵1班15名、號兵1名、傳達兵2名、炊事兵6名、挑夫25名、輸送夫25名,並雇用採藥藥師4人、木匠6人及其他人員計138人。探察團9月20日從房縣城出發,經上達河、范家埡、九道梁、響峪溝、坑子、大九湖、坪阡、朱公坪(豬拱坪)、台子上登上神農架(神農頂及大神農架),後經麂子溝、菜子埡、盤水河、麻灣、杜家川,10月25日返回房縣城,行程600餘公里,歷時36天,對神農架的位置、山脈、河流、氣候、土質、森林(森林分布、林木種類、森林面積及材積、森林之障害、森林之主副產物)、農作、畜牧、礦產9個方面進行了探察,並提出了開發神農架的具體意見。
當時正是抗戰末期,考察條件十分艱苦,探察團克服了行路、食宿、野獸威脅等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完成了探察任務。同時賈文治在路過九湖坪時見其平疇萬畝,荒無人煙,回縣城發布了對該地區免徵糧、免納稅、免派夫、只準遷進、不準遷出的招墾布告,自此該地人戶逐漸增加。而1943年湖北西部低溫多雨,糧食歉收,民以野菜充飢,為了運送軍需物資緊急支援老河口、宜昌抗日前線的中國軍隊對日作戰,房縣縣政府要求凡能背動60斤重的派為民夫,神農架有數以千計民夫轉運軍需物資奔波在巴(巴東縣)柯(柯家埡子)道上歷時兩年,有力地支持了前線的抗戰。
(二)主持人與主要技術人員傳略
賈文治(1903-1967、8):字琴軒,河北省三河市人,1931年畢業於北平中國大學文科,畢業後在山東省教育廳任錄事,1936年任山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秘書;1937年後任德平縣縣長,1939年被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專員劉翔聘為秘書;1941年9月至1944年底任房縣縣長,1945年後任河北保定專員公署專員兼保全司令,1946年任河北省礦物局局長,1948年任通縣專員公署專員兼保全司令。解放後1949年至1952年任歸綏(呼和浩特)奮鬥中學教員,1967年病逝。他在房縣期間做了兩件有影響的事:一是神農架探察,為神農架探察的倡議者和實踐者,任探察團團長;二是“新房縣”運動,推進了“新房縣”建設。
王 戰(1911、5-2000、1):原名王義仕,祖籍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生於奉天(今遼寧)省東溝縣,1936年畢業於北平大學農學院森林系,著名林學家、樹木分類學家。1936-1943年任北平大學農學院、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大助教、國立西北農學院講師,1943-1946年任農林部中央林業實驗所技正、林業司科長,1946-1949年任東北大學農學院副教授、農林部中央林業實驗所技正兼林業經濟室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瀋陽農學院、東北農學院、東北林學院副教授、中國科學院林業研究所籌備處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1987年改名為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室主任、副所長、副研究員、研究員。1954年後曾任遼寧省第五、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省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瀋陽市城建局副局長,西北林學院名譽教授,國家科委林業組成員,中國科學院三峽工程研究領導小組成員等職。1943年任國民政府農林部中央林業實驗所技正期間,參與組織了神農架探察團,任副團長,並在由重慶經湖北恩施途中採到活化石水杉的枝葉和球果標本,為水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
魏儒林(1910-1992、12):解放後名魏士賢、魏仕賢,河北省定縣人,1935年畢業於北平大學農學院森林系,森林植物學家。曾任國民政府河北省第四林務局技術員,河南省鄭州農林實驗學校教員兼校農場技術主任,湖北省農業改進所技士、技正、總技師,河北省建設廳第四科技正、科長。1949年初任北京市人民政府農林實驗林場技術主任兼場長,9月後任山東農學院(山東農業大學)森林系、林學系樹木學教授,主編有《山東樹木志》。1943年在湖北省農業改進所期間參加探察團,任副團長。
毛 傑:生平不詳,待考。
陳哲夫:生平不詳,待考。
王慶延(1912、12-1996、10):山東省高唐縣人。九三學社社員。1936年北平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畢業,同年考取日本東京大學農學部研究生。後任陸軍20師政治部科長,四川農業改進所農化技士,湖北農學院教授、系主任、教務長,西北農學院教授。1948年後任貴州大學農學院教授、系主任,貴州農學院教授、教務長、副院長。1975年後任貴州農學院教授,貴州科學院副院長兼山地資源研究所所長。1983年後任政協貴州省第5、6屆委員會副主席,九三學社貴州省委副主委、貴州科學院顧問。1943年在擔任湖北農學院(恩施城北金子壩)教授期間參加了神農架探察團。
莊巧生(1916、8-):福建省閩候縣人。中國民主同盟成員。193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隨後任中央農業實驗所麥作雜糧系技佐(貴陽)、金陵大學農藝系助教(成都)、湖北省農業改進所技師(恩施)、中央農業實驗所麥作雜糧系技士(重慶北碚)等職。1945年7月至 1946年7月赴美國坎薩斯州農學院、康乃爾大學進修,回國後歷任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農業試驗場技正、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理事會理事,中國作物學會理事長等職。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40年8月回到成都母校農藝系當助教,1942年冬應戴松恩之邀到湖北省農業改進所任技師兼鄂北農場場長,1943年參加了神農架探察團,之後離開湖北省農業改進所。
三、探察的主要成果
(一)實現了歷史上第一次對神農架的探察1943年湖北省政府主席陳誠批准房縣縣長賈文治邀集中央和地方5個單位專家組成神農架探察團進行以森林資源為主兼及其他學科的綜合考察,在1943年9月20日至10月25日曆時36天得以實現,寫出了《神農架探察報告》,而整個探察過程實際耗時兩年多時間,取得了包括神農架的位置、山脈、河流、氣候、土質、森林、農作、畜牧、礦產9個方面的研究成果,初步揭開了神農架的神秘面紗,為民國政府1947年以及後來對神農架的開發提供了論證基礎,開我國單純的學術考察與實用考察相結合開了先河。探察發現了大片原始森林,資源豐富,蓄積量很高,為其成為天然林寶庫和“華中屋脊”提供了重要證據。
(二)完成了《神農架探察報告》
《神農架探察報告》共39頁,總計3萬6千餘字。《報告》包括探察之緣起、探察團之組織、探察行程記要、探察情形以及開發意見5部分,其中探察情形中有關神農架的位置、山脈、河流、氣候、土質、森林(森林分布、林木種類、森林面積及材積、森林之障害、森林之主副產物)、農作、畜牧、礦產9個方面較為詳細,具有重要的價值,當然由於受時代和條件的限制,《報告》中的測量數據及標本鑑定未必全部準確。另外,賈文治考察神農架時還賦詩一首:“苦竹成林杉蔽空,龍盤虎踞勢豪雄。高臨方知群山小,此是華中第一峰”。
(三)提出了開發神農架的開發意見
《神農架探察報告》提出了開發神農架的具體意見,如培育森林、開發利用、成立神農架天然林管理處,施行撫育和保護以及進行林權登記,鼓勵墾殖,成立畜牧合作社並從事大規模畜牧經營等。
(四)探討了木城之名的來歷
1941年10月賈文治在《房縣縣政府呈報初步探察神農架情形》中說:“查本縣西南高峰,與興山巴東交界,地名神農架,以其絕頂樹木之密集,翼蔽如城,又名木城”。1943年探察後在《神農架探察報告》中說:“房縣、興山、巴東三縣交界處,有一極廣袤之神秘地區,名神農架,系尚未開發之處女地,相傳已久。又謂此地區古木參天,翼蔽如城,故又名木城”。
(五)做出了神農架沒有野人生存繁衍的基本結論
神農架森林資源情況和是否存在野人是這次探察的目的,而在探察過程中沒有發現野人的蹤跡,根據動物生活的規律也沒有發現野人居住過的地方。蘇元信在20世紀40年代末及解放後也多次對家人及周圍的人說“神農架有野人是誤傳,與書上的圖案對比,應該是一種猩猩或者體型較大的猴子”,而得出這個結論的背景和依據現在已無從可考。實地探察首次做出結論是神農架沒有野人生存繁衍。
四、後記
神農架位於鄂西北,四鄰分別與湖北襄樊市、十堰市、宜昌市、恩施市、重慶市的萬州區接壤,其主峰神農頂與三峽工程大壩壩址直線距離僅100多公里,已成為我國以及世界自然保護關注的一個熱點。20世紀40年代的這次歷時兩年的探察初步揭開了神農架的神秘面紗,實為世界了解神農架的開始,而探察正值抗戰末期,時局變化跌盪,物資匱乏,探察者其精神值得後人敬佩。但後來有關探察及其結果的研究均是一些摘錄,錯誤甚多,故將《神農架探察報告》進行校注刊布,作為今後研究神農架的歷史以及自然變遷的重要史料。引自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6卷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