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腫瘤

神經系統實質細胞來源的原發性顱內腫瘤,位於顱內,但非腦實質細胞由來的原發性顱內腫瘤,轉移性腫瘤。惡性星形膠質瘤約占膠質瘤的50%。兒童常見顱內腫瘤為膠質瘤和髓母細胞瘤。

簡介

neurologic tumors

(1)神經系統實質細胞來源的原發性顱內腫瘤,(2)位於顱內,但非腦實質細胞由來的原發性顱內腫瘤,(3)轉移性腫瘤。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發生率約為5-10/10萬。其中膠質瘤占40%,腦膜瘤占15%,聽神經瘤(神經鞘瘤)約占8%。惡性星形膠質瘤約占膠質瘤的50%。兒童常見顱內腫瘤為膠質瘤和髓母細胞瘤。

神經系統常見腫瘤

中樞神經腫瘤

原發性腦腫瘤與體內其他部位腫瘤的不同點如下:①即使組織學上為良性腦腫瘤,如生長在不能切除部位(如第四腦室底部的室管膜瘤)同樣導致患者死亡。②一般實質內生長的腦腫瘤,特別是星形膠質細胞瘤是浸潤性生長,其界限在肉眼及組織學上不清楚。因此,根治性摘除術幾乎不可能。③即使組織學高度惡性的腦腫瘤也極少轉移。此種轉移一般見於膠質母細胞瘤或髓母細胞瘤。但是,經腦脊液轉移常見。④某種腦腫瘤有特定的好發部位。例如,髓母細胞瘤限局在小腦。另外有好發年齡,如髓母細胞瘤最多見於10歲以內,惡性星形膠質細胞瘤以及膠質母細胞瘤多見於中年或中年以上。

1.星形膠質細胞瘤(astrocytoma)

本瘤約占顱內腫瘤的30%,占神經膠質瘤的80%以上。中年人最多,間變性星形膠質細胞瘤發病在50歲呈高峰,而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發病高峰晚10年左右。

肉眼觀,一般為境界不清的灰白色浸潤性腫瘤,使近旁腦組織出現腫脹和變形。質地因腫瘤內膠質纖維多少而異,或硬,或軟,或呈膠凍狀,並可形成含有清亮液體的囊腔。

光鏡下,瘤細胞形態多樣,可分為纖維型、原漿型、肥胖型膠質細胞瘤。前二者為良性,後者性質介於良惡之間。

纖維型星形膠質細胞瘤(fibrillary astrocytoma) 最常見,其細胞密度由低度到中等程度。星形細胞胞核濃染,橢圓形及不規則形,無核分裂。在大量的細胞突起形成疏鬆的纖維網,有微小囊腔形成。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陽性表達。

星形膠質細胞瘤:瘤細胞胞漿少,有細長的突起,胞核大小不一 。

原漿型星形膠質細胞瘤(protoplasmic astrocytoma) 為少見類型,其特徵是星形細胞的胞體較小,突起很少或無,膠質纖維含量很少。經常在表淺部位,並呈囊性。

原漿型星形膠質細胞瘤(Ⅱ級):細胞胞漿豐富,細胞密集

肥胖型星形膠質細胞瘤(gemistocytic astrocytoma) 主要含有肥胖型星形細胞,瘤細胞呈大的嗜伊紅細胞體,短鈍,成角的GFAP陽性的突起形成粗糙的纖維網架結構,胞核圓形,橢圓形,通常偏中心位。

間變性星形膠質細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 灶狀或瀰漫性分化不良的星形細胞瘤,出現細胞密度增加,多形性,核異態及核分裂像等,為惡性腫瘤。此型經常表現為快速進展,最終轉變為膠質母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腫瘤好發於額葉、顳葉白質,浸潤範圍廣,常可穿過胼胝體到對側,呈蝴蝶狀生長。瘤體常出血壞死而呈紅褐色。鏡下,細胞密集,異型性明顯,可見怪異單核或多核巨細胞。出現出血壞死,是其區別於間變性星形膠質細胞瘤的特徵。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腫大,可導致管腔閉塞和血栓形成。本症預後差,患者多在2年內死亡。

毛髮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pilocytic astrocytoma) 多發生在兒童、青少年,生長極為緩慢。該瘤位於小腦,第三腦室底部。丘腦和視神經。有時也發生在大腦半球。肉眼觀,在囊泡壁上形成小結節,比較限局,或有浸潤。鏡下,由中度密度和雙極性瘤細胞組成,其細胞兩端發出纖細毛髮狀突起,血管內皮細胞增生。本瘤生長速度極慢,在腦腫瘤中預後最好,有部分切除腫瘤後,生存40年以上的患者。

毛髮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由中度密度和雙極性瘤細胞組成,其細胞兩端發出纖細毛髮狀突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級標準:毛髮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黃*色星形膠質細胞瘤以及室管膜下星形膠質細胞瘤為Ⅰ級,纖維型和原漿型星形膠質細胞瘤為Ⅱ級,肥胖型星形膠質細胞瘤為Ⅱ-Ⅲ級,間變型星形膠質細胞瘤為Ⅲ級,GBM為Ⅳ級。星形膠質細胞瘤分級依據是細胞的異型性、生物學行為以及瘤體內有無壞死和血管增生。但是,同一腫瘤的不同區域,瘤細胞可有不同的形態特徵,且分化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分型僅具有相對的意義。

2.少突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oma)

本瘤約占膠質瘤的50%,中年人多見,幾乎均發生在大腦半球。肉眼觀,為限局性膠凍樣腫瘤,常伴有出血、囊性變和鈣化。鈣化在放射線檢查上有重要診斷參考價值。鏡下,瘤細胞大小一致,形態單一,圓形,核圓形居中,有核周暈。細胞彌散排列,但有環繞神經元排列傾向。間質富有血管並可伴有不同程度鈣化和砂粒體。免疫組化染色半乳糖苷酶、碳酸苷酶同工酶CD57和MBP(鹼性髓鞘蛋白)呈陽性反應。該腫瘤生長緩慢,病情可長達十餘年,臨床上常表現為癲癇或局部癱瘓。如瘤細胞異型性明顯,則生長迅速,預後不佳。

少突膠質細胞瘤:瘤細胞大小一致,形態單一,圓形,核圓形居中,有核周暈

3.室管膜瘤(ependymoma)

來源於室管膜細胞,可發生於腦室系統任何部位,以第四腦室最為常見,脊髓則好發於腰骶部及馬尾部。患者以兒童和青少年居多。肉眼上,典型病例位於第四腦室,形成乳頭狀腫瘤,雖境界清楚,因接近生命中樞延髓和橋腦部位,多數難以完全切除。但脊髓處的腫瘤境界清楚,可以完全切除,多可治癒。鏡下,瘤細胞大小形態一致,梭形或胡蘿蔔形,胞漿豐富,核圓形或橢圓形。有菊形團形成,即細胞圍繞空腔呈腺管狀排列。或假菊形團形成,即瘤細胞以細長胞突與血管壁相連,有的形成乳頭狀結構。本病生長緩慢,可存活8-10年。

4.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

多見於小兒,其次為兒童與青年,發病年齡在10歲左右,偶見於成年人。腫瘤常位於小腦蚓部,占據第四腦室,部分病例可發生於小腦半球。

肉眼觀,為灰白色腫瘤,境界清楚。鏡下,腫瘤由圓形細胞構成,胞核著色深,胞漿少,核分裂像較多。細胞密集。常構成菊形團,即腫瘤細胞環繞纖細的神經纖維中心作放射狀排列。這對髓母細胞瘤的病理診斷有一定意義。少數病例可向神經細胞分化。臨床上,患者出現腦積水,或進行性小腦症狀(協調運動障礙、步行蹣跚)。經過腦脊液易發生播散。其治療一般採用化學療法及全腦照射,其5年生存率約50%,10年生存率為25%,更長期生存者罕見。

5.腦膜瘤(meningioma)來源於埋在上矢狀竇兩側的蛛網膜絨毛的細胞(腦膜皮細胞),占顱內所有原發性腫瘤的20%左右。多為良性,生長緩慢,易於手術切除,此瘤在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中預後最好。好發部位為上矢狀竇兩側、大腦鐮、蝶狀嵴、嗅溝、小腦橋腦角,枕大孔及脊髓的周圍。肉眼觀,為不規則性腫瘤,與硬膜緊密相連,陷入腦表面,但腦內浸潤很少,腫塊質實,灰白色,呈顆粒狀,可見白色鈣化砂粒,偶見出血。鏡下特徵性圖像為腦膜皮細胞呈大小不等同心圓狀漩渦狀,其中央血管壁常有半透明變性,以至於鈣化形成砂粒體。(腦膜細胞型或融合細胞型—瘤細胞還可為梭形,呈緻密交織束結構,有的胞核可呈柵欄狀排列,其間可見網狀纖維或膠原纖維(漩渦細胞型),有時可見囊性變或向黃*色瘤細胞、骨、軟骨細胞分化,但這些組織學類型卻與預後無關。以上所述組織型的腦膜瘤生長緩慢,組織學上也為良性。與此相反,呈乳頭狀構造的腦膜瘤呈惡性經過。有時直接生成惡性腦膜瘤,此時細胞分裂像多,有的出現腦內浸潤,有的形態上很象纖維肉瘤。

腦膜瘤:瘤細胞長梭形,排列成交織束狀,其間有網狀及膠原纖維,可見少數腦膜細胞呈小島狀

周圍神經腫瘤

神經鞘膜腫瘤有神經鞘瘤(neurilemmoma)和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兩類。

(一)神經鞘瘤

神經鞘瘤又稱施萬細胞瘤(Schwannoma),是源於施萬細胞的良性腫瘤。可發生在全身各處周圍神經,也可發生在顱內和椎骨內的神經根或交感神經。一般單發。易發生在第8對顱神經,故又稱聽神經瘤。因位於小腦橋腦角,又稱小腦橋腦角瘤。其次見於三叉神經,其他顱神經受累極少。

肉眼觀,腫瘤大小不一,呈圓形或結節狀,質實,有完整包膜。常壓迫周圍組織,但不發生浸潤。切面灰白或灰黃*色略透明,可見漩渦結構,有時可見出血或囊性變。

鏡下,有兩種組織形態:①束狀型(AntoniA型),瘤細胞為細長梭形,境界不清,核長圓形,相互緊密平行排列,呈柵欄狀或不完全的漩渦狀排列,稱Verocay小體。②網狀型(AntoniB型)細胞稀少,排列成疏鬆的網狀結構,細胞間有較多粘液樣液體,並常有小囊腔形成,但多數以其中一型為主。病程長的腫瘤,細胞減少,膠原纖維增多,形成纖維瘢痕並發生透明變性。

(二)神經纖維瘤

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多發生於皮下,可單發也可多發,多發性的又稱神經纖維瘤病。

肉眼觀,該瘤境界明顯,但無包膜,質實,切面灰白略透明,有的切面可見漩渦狀纖維,但很少發生變性,囊腔形成或出血。

鏡下,由神經鞘膜細胞和纖維母細胞構成,成小束並分散在神經纖維之間,伴有網狀、膠原纖維及粘液樣基質。與上述神經鞘瘤一樣,可出現顯著的核異型性。有時出現瘤巨細胞。但這些改變不意味著預後不良。神經鞘瘤中完全不能見到神經纖維。除了發生腫瘤的神經部分有的被腫瘤壓迫。但神經纖維瘤中,神經纖維散在在腫瘤之內,而這部分神經纖維束全部膨隆樣。因此神經鞘瘤中神經纖維僅是被腫瘤壓迫,不切斷神經也可摘出。但在神經纖維瘤中因神經全部捲入,則與神經鞘瘤不同。兩者都可以惡變,其惡變的特徵是細胞密集,多形性,細胞核分裂像增加,血管增生,腫瘤與纖維肉瘤相似。惡性神經鞘瘤從幼兒至青年均可發生,病程長,一般在5年以上。

三、轉移性腫瘤

中樞神經系統的轉移性腫瘤約占全部臨床腫瘤的1/5,惡性腫瘤死亡病例中有10%-50%可有腦轉移。最易發生腦轉移的惡性腫瘤是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結腸癌等。轉移常發生於白質和灰質交界處及腦的。灶狀的占位症狀可有可無。有的腫瘤細胞沿蛛網膜下腔瀰漫性浸潤。有的瀰漫性血管周圍瘤細胞浸潤可形成局限性結節。轉移瘤與原發瘤組織形態相似。常伴有出血、壞死、囊性變及液化。

版權資訊

書 名: 神經系統腫瘤(中國腫瘤醫師臨床實踐指南叢書)

作 者:陳忠平

出版社: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

ISBN: 9787811166019

開本: 16

定價: 135.00 元

內容簡介

《神經系統腫瘤》是中國抗癌協會繼續教育系列參考書之一,由中國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組織國內神經腫瘤相關領域的專家撰寫而成,是一本從腫瘤學的角度較詳細地闡述神經系統腫瘤的基礎和臨床的專業參考書。

《神經系統腫瘤》包括1~15章的總論部分和16~60章的各論部分。總論部分介紹了神經系統腫瘤的流行病學、分子生物學、病理學、神經內分泌學、細胞培養、動物模型等神經腫瘤學基礎內容。還系統闡述了影像診斷、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以及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光動力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病人生活質量等神經腫瘤學的一般臨床內容。各論部分則按腫瘤的常見病理類型,具體闡述各個腫瘤的特點、診斷和治療,還對最新的研究進展和動態予以介紹。

《神經系統腫瘤》內容豐富,注重細節,具有規範性和可操作性。書中提供了豐富的病理和影像學圖片,有助於讀者更加直觀地理解《神經系統腫瘤》內容。《神經系統腫瘤》兼顧了實用性和研究性,是神經系統腫瘤相關學科臨床和基礎研究者的工具書。

作者簡介

陳忠平,江蘇江陰人。1982年畢業於蘇州醫學院本科,1993年獲神經外科學博士學位。在蘇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接受神經外科專科醫生培訓,並在加拿大McGill大學神經外科和腫瘤科做博士後研究/FlesearchAssociate(1993—1999)。1999年回國在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籌建神經外科,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忠平教授一直從事神經外科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擅長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對腦(神經系統)腫瘤,特別是膠質瘤的個體化綜合治療具有豐富的經驗。在膠質瘤耐藥/放射抗拒分子機制方面做了較深入的研究。在惡性腦腫瘤免疫治療的基礎和臨床套用方面(如膠質瘤融合瘤苗的研製、CIK細胞局部免疫治療膠質瘤等)也進行了探索。還於2005年在國際上首先報導了膠質瘤也存在血管生成擬態現象(VascLJlogerIicMirnicry)。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20多篇在SCI收錄的雜誌上發表。出版專著兩部,《膠質瘤》(主編之一)和《腦腫瘤分子外科學》(副主編),並參與編寫包括《96/97組織和細胞移植年鑑》和《垂體瘤》等多部專著。獲包括WHO中國青年(神經科學)優秀論著獎(1993年)、加拿大神經科學學會獎(1998年)和王忠誠神經外科醫師學術獎(2006年)等國內、外多項學術獎勵。 陳忠平教授還為中國神經腫瘤學科的發展做了許多積極的工作。2001年,組織成立了廣州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任主任委員,同時創辦了我國第一本神經腫瘤學術期刊——《神經腫瘤簡訊》,並於2003年改版為《中國神經腫瘤雜誌》,任主編,2004年籌建成立了中國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任主任委員。

編輯推薦

《中國腫瘤醫師臨床實踐指南叢書》由中國抗癌協會集所有專業委員會之力編寫,志在使該叢書成為一套專業性、指導性、實用性、規範性均很強,內容涉及各常見腫瘤的系列叢書,用以規範、指導腫瘤診治工作,縮短地區及醫院之間的診治水平差距,提高我國整體腫瘤診治水平,減少我國癌症死亡率。並為全國基層醫務工作者和廣大涉及腫瘤領域的初、中級醫師提供一套具有權威性、規範性、臨床實用性很強的指南或參考手冊。該叢書也將作為中國抗癌協會繼續教育教材。

目錄

Ⅰ.總論

第1章腦腫瘤流行病學

第2章腦腫瘤的分子遺傳學機制

第3章影像診斷

第一節CT

第二節磁共振成像

第三節PET-CT在腦腫瘤診斷中的套用

第四節SPECT

第五節腦磁圖

第4章病理學

第一節發展歷史、現狀與未來

第二節組織起源、命名分類和分級

第三節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病理學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