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祝融,本名重黎,中國上古神話人物,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據山海經記載,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盡頭,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說祝融為顓頊帝孫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黃帝賜他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語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詞;一些報紙的新聞標題經常把「祝融」作為火災的代稱,儘管這是一種誤解(祝融所司的是有利於原始初民生產活動的火,而古神話中火災往往被歸結為特定的怪鳥和怪獸,如畢方)。火鏈簡介
各種各樣的打火機,已經普及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但在一些邊遠山區,農民至今還隨身攜帶著取火用的火鏈,因它不用汽油火石,隨時用,隨時取。所以,一直沿用了幾千年。那么,火鏈最早是誰發明的呢?相關信息
神話傳說
傳說從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後,到了黃帝時期,人類已開始用火燒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驅趕毒蟲猛獸,用火打仗。可是在那時,人們只知道用火,卻不會保存火種,這對過著遷徙不定的遊牧遊獵生活的人們來說很不方便。他們必須經常帶火種行路,每到一個地方,頭一件大事就是用火種燃火燒飯,燒過飯後又得把火種小心地保存起來。有一年,黃帝帶著夏部落的群民,由南向北轉移。中途忽然遇到暴雨,山洪暴發,遍地是水,大人小孩被雨水澆得像落湯雞。祝融負責管理火種,他隨身帶的火種也被暴雨撲滅了。人們又冷又餓,孩子們哭 叫不停。黃帝命令大家在一個大石洞裡暫住下來,等待天晴之後再走。誰知,老天好像故意與人們作對,一連幾天,雨一直不停地下著。人們住在山上石洞裡飢寒難忍。但因失去了火種,無法生火做飯取暖。餓得實在支持不住了,大人便開始吃生肉, 老人和小孩也只得用冷水泡蘑菇吃。 祝融著急萬分,想用鑽木取火的方法取火,可是帶來的木柴全是濕的,鑽了很長時間,也未鑽出火星。眼看天黑了,祝融累得滿頭大汗,毫無效果,一氣之下,便把手裡的鑽頭狠狠地扔出去。不料,鑽頭碰擊在石洞的岩石上,濺出的火星更多。
祝融心裡頓時由憂變喜,他忘記了疲勞,找來好多岩塊,用力互相碰擊,只見火星不斷飛濺 。可是,怎樣才能使火星燃燒呢?這又成了一個難題。黃帝走過來對祝融說:“你不要太急,從石頭上能擊出火星,這就是很大的成功。下一步怎么辦,需要多找些人來共同商量。”黃帝的這番鼓勵,使祝融信心倍增。他找來常先、大鴻、力牧、嫘祖等人一同想辦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個不停,唯有常先一人低著,一句話也不說。大家以為他餓病了,勸告他去休息。不料,常先猛然往起一站,說了聲:“有辦法了!”說著,把自己纏腰的腰圍解下來,用勁撕開,從容掏出一團花絮,對祝融說:你把這些蘆花絮放在石頭下面,再擊石取火。”祝融按他的建議把蘆花絮擺好,再擊石,火星濺落的越來越多,點燃蘆花絮的聲音越來越大,祝 融用口輕輕一吹,隨著一股濃煙竄出了火苗。取火成功了!有了火人們就有了生存的希望。石洞裡的大人小孩無不歡呼跳躍。黃帝專門為祝融舉行了慶功會,給他記了大功,並封他為“火正”(官職)。
新解
大致說來,祝融氏是神農氏時代,或者早在伏羲氏時代出現的一個以善於取火管火用火而聞名的部落,並逐漸遷移到南方生活,對中華先民用火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到五帝時代,“祝融”又因此被用作官職名稱,其實更準確地講應該是一個行業名稱。《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史記?楚世家》:“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這是古人對“祝融”一詞的解釋。“祝”字在甲骨文的字形,象一個人跪在神前拜神、開口祈禱,其本義指男巫,是祭祀時主持祝告的人,引申用來表示對人對事的美好願望。“融”字是個形聲字,從鬲,蟲省聲。鬲是古代一種烹飪器。“融”字的本義是炊氣上升,引申為長久、明亮、通達、流通、顯明、昌盛、和樂、恬適、和煦、暖和等義。所以,“祝融”一詞表示在炊器旁用火,給人們帶來希望的人,是掌管用火的人。
在現代人自來,用火是一項很簡單的技術,但在遠古時期,用火併不簡單。秦安大地灣遺址考古發現,在一期文化(距今約8000年)的4座房址內出土有紅燒土塊、陶器及最早的彩陶製品,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取火用火。在二期文化(仰韶早期,距今6000年)的156座房址中,均出現了圓形和瓢形灶炕,並有保存火種的火種罐。這說明,中華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人工取火、保管火種和用火技術,但由於早期的房屋離不開草木建築材料,一旦失火,危害極其嚴重。所以早期的中華先民還沒有在房內用火的習慣,只有進一步了解火的性質,掌握了更加全面的用火技術以後,才敢於在房內用火。發展提高用火技術正是祝融氏部落的傳統。
大地灣f301為一座近似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屬於仰韶早期半坡類型,集中展示了先民取火、用火、保存火的方法。該房址出土石斧、石刀、骨錐、陶紡綸、夾砂粗紅陶罐、細泥紅陶罐、瓶、碗、杯等以及彩陶罐、骨匕、骨針、骨銼、蚌殼、獸骨等50多件器物,說明人們日常生活全部在室內進行。經碳14測定,距今6000多年。石刀、骨針、蚌殼均穿孔,說明已熟煉掌握了鑽孔技術。石斧、骨錐、骨匕、陶銼、骨針之類,可見有這些工具鑽木取火是毫無問題的。該房址門向西北,門道開在西壁中間。室內靠近門道處,有一口徑為1.12米的圓形灶坑,接近門道處有一地穴開一直徑0.3米的通風洞直通入灶坑內,並在對準通風洞的另一壁開一直徑為0.25米、深0.31米的洞穴,內置一夾砂粗紅陶罐,作為存火種之用。門道由3級台階組成,繞灶坑兩側可直通入室內。如此設定灶坑作用有三:一是利於防止野獸侵襲。當時周圍是原始大森林,野獸出沒,對人威脅很大。晚上人們休息入睡後,野獸出沒。當它來到房屋門口,見到一大堆火就會被嚇跑了。二是門口通風,並且灶坑置有通風洞,火不僅容易燃燒,而且火勢旺。三是門口有火,能夠防止冬天冷空氣入內,不但房內溫度高,而且暖和。由此可見,灶坑相當複雜,在當時是房屋建築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了它,房屋才成為人們溫暖的家。發展如此複雜的灶坑設施並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這應該就是祝融氏事跡廣為流傳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說,祝融氏的貢獻在於,最終把火引入了人們的住房內,使住房變成了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