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祈福納祥:民間美術中的神像信仰》為民間圖像中的中國民俗叢書之一,由沈泓著。
作者簡介
沈泓,湖北江陵人,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系,系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作協會員。在海內外200多家報刊發表作品1000多萬字,5篇報告文學在全國性評獎中獲一、二等獎;出版長篇小說《收藏》《深圳閒人》,長篇報告文學《沈泓婚戀書系》5部,《尋找逝去的年畫》叢書17部,《中國瀕危年畫尋蹤》叢書13部,《中國民俗文化》叢書8部,《中國民俗文化探幽》叢書3部,《品年畫讀經典》叢書4部,《錢幣收藏與投資》叢書4部,《藝術品鑑賞與收藏》叢書15部。著作入選法蘭克福等國際書展,被購買著作權,多次再版,出修訂版,被大量盜版。現居深圳。
圖書目錄
第一章神像信仰的來歷
第二章鬥神避邪納吉祥
第三章天官賜福富貴長
第四章灶神上天言好事
第五章財沖帶來聚寶盆
第六章壽星高照捧瑞桃
第七章土地送福且送財
第八章祿神護佑仕途通
後記
後記
文字是蒼白的,而圖像是多彩的。
文字是速朽的,而圖像是永恆的。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特別是對民俗文化的研究,一張代代相傳的傳統圖像,其內涵往往大於一本文字的書;一張古代民間年畫圖,傳遞的信息往往比一篇洋洋大觀的論文更豐富也更具有說服力。因為文字是從圖像中來的,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書和論文,卻不是從圖像中來,非常令人遺憾。如果沒有圖像,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我們都沒有看到過古人的生活場景,並不知道古人真實的生活畫面,我們寫中國傳統文化的書,其實是冒有一定風險的。
古代沒有照相機,但代代相傳的民間年畫、紙馬、剪紙、水陸畫等民俗圖畫,真實地記錄了古人生活的狀況,也透露出了古人的精神世界。這些年,筆者因愛好傳統文化研究而收藏民間年畫、紙馬、剪紙、水陸畫等民俗圖畫,由收藏民俗美術,不由自主地走進了中國文化大世界。可以說,每收藏一張年畫,都要對一個文化符號和民俗事象進行探究,因為每一張民間繪畫,都涉及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或諸多方面。
收藏伴隨研究,收藏必須研究,一邊收藏,一邊研究,一邊寫作,這似乎成了一種無盡的循環,或一種宿命。民間年畫和民俗圖案藏品與日俱增。傳統文化知識日積月累,自然而然地寫出了這套通過民間圖像演繹和破解中國文化的叢書。
文化是玩出來的,我們說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石,其實玉文化最初就是體現人類玩性的文化,是古人為了讓玉變得更漂亮更好玩,讓自己因玉的裝飾變得更美,而打磨、穿孔、造型、刻畫紋飾。在美化玉的過程中,古人的玩性大放異彩,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燦爛輝煌的玉文化。
文化是世界的色彩,特別是民俗文化,是裝飾世界的紅花和綠葉。古人活得有聲有色,不是因為古人鐵馬金戈幹了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因為文化和民俗讓古人活得有聲有色。古人暇伴詩書通世曉,閒看花鳥會天機:古人逍遙山水,天人合一,植物寄情,動物寓意;古人節慶狂歡,講吉祥的話兒;古人拜神祈禱,燒紙馬貼年畫,皆為無益之事;古人“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無益之事演化為目不暇接的繽紛民俗,匯集成為民俗文化,好玩多趣,讓古人活得瀟灑適意,風姿綽約。
現代人與古人的區別就在於,現代人皆為有益之事,沒有價值的事情不屑於為。所以,越是現代化,我們離傳統文化越遠;離傳統文化越遠,我們離好玩也就越遠。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的創造和物質財富,對人生都毫無意義,因為社會越是進步,離人的本性就越遠,高科技越發達,人間溫馨和民俗意向就越是遞減。所謂程式化,就是讓一切都變得冷冰冰,只剩下枯燥乏味的數字。當一切都數位化的時候,就是人類自陷囹圄的時候。
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逐漸消逝伴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不可避免。現代化是開拓進取的,是競爭的,是外向的;而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是固守傳統的,是和合的,是內向的。傳統與現代的矛盾衝突中,如果在兩條背離線間找不到適度融合點,精神和物慾的撕扯導致的將不僅是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毀滅,也將是人類精神的崩潰。
所以,古典文化的固守和發展流變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當代尤其重要。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解讀離不開古代民俗圖案。這些年來,筆者利用黃金周和休假,走遍了全國各個省市進行田野考察,徒步於深山老林,窮鄉僻壤,險境惡水,田野阡陌,找到中國古代30多個民間年畫產地(其中很多產地年畫已經消失,一息尚存的也都面臨瀕危狀況),尋訪民間藝人,尋找民間年畫和民俗美術品,以日記的方式描述了尋找之旅的過程,記錄了中國民間年畫各個產地的現狀,考證其歷史源流,寫作出版了《尋找逝去的年畫》叢書30本及《尋找逝去的紙馬》,此外還出版了《中國民俗文化》叢書11本、《品年畫讀經典》叢書4本、《中國民間年畫諸神文化》叢書6本等。
對民間年畫、剪紙、水陸畫等民俗圖尋找的過程,就是探訪中華古典文化的過程,是考證中國民俗文化的過程,是破解中國文化密碼的過程,因為每一張正在飄逝的民間年畫,都是民俗文化圖像,是一個文化密碼,一個隱喻。可以說,這套民俗文化叢書,是用腳寫出來的。
願這些五彩的圖像,帶給您行走的風景,讓您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流變中的多彩多姿。
沈泓
2012年3月21日於東悅名軒
序言
中國沒有純粹意義上的宗教,但中國古人有神像信仰,這一信仰是如此普遍和廣泛,又是如此頑強和根深蒂固。可以說,神像信仰在某種程度上代替了宗教信仰,並可與西方宗教等量齊觀,在精神信仰上具有同等的深度和廣度。
中國古人的神像信仰,最集中表現在民間美術上,特別是民間年畫,是神像信仰的重要載體,為我們提供了今天研究中國神像信仰最珍貴的圖像資料。
為什麼古人會有神像信仰?這是因為古人既有對現實生活的恐懼,也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神像信仰載體的民間年畫,為古人提供了一種祈福納祥的心理慰藉和人生追求,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和祝福,從每年春節貼用的年畫上,我們可以讀到這種祝福。
這種祝福是用神像年畫來表達的。如福神和喜神年畫是祝新年快樂、幸福美滿!壽星年畫是祝老人健康長壽、壽比南山!財神年畫是祝商人新年大賺、多多發財!祿神年畫是祝官僚仕途順利、步步高升!文昌神年畫是祝學子學習進步、考取第一!和合仙年畫是祝夫妻恩愛百年、白頭偕老!天仙年畫是祝新婚夫妻喜得貴子……
這些美好的祝福,動聽的拜年詞,吉祥的話語,如果用語言表達,都是套話,太直白。古人不說這些直白的套話。
大關無言,古人不說。古人送畫,每當春節,送神像年畫。古人的年畫不說新年快樂,而畫新春大吉;古人的年畫不說幸福美滿,而畫五福臨門:古人送給老人的年畫不說健康長壽,而畫蟠桃祝壽;古人送給商人的年畫不說新年大賺,而畫財神畫搖錢樹;古人送給學子的年畫不說考取第一,而說蟾宮折桂;古人送給官員的年畫不說步步高升,而說得祿榮升;古人送給夫妻的年畫不說恩愛百年,而畫龍鳳呈祥;等等。
都是表達吉祥的意思,古人拜年的年畫與現代人拜年的話語有什麼不同?
首先,現代人的年話是抽象的,古人拜年的年畫是形象的、具體的,以某一具體的動物、植物和實物來表達,形象生動;
其次,現代人的年話是直白的,而古人拜年的年畫是含蓄的、雋永的,如陳年老酒,滋味綿長而醇厚,令人回味無窮;
最後,現代人的年話枯燥空洞,古人拜年的年畫富有文化底蘊,充滿了智慧和靈氣。
古人祝賀對方吉祥如意,是送一張雞年畫,雞在古人的心目中也是神,至今仍在年畫中充當鬥神,大雞寓意大吉。
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是大年初一,而正月初一被稱為雞日,即吉日。雞因司晨啼曉功能而被列入“五德”。《韓詩外傳》概括說,雞有五德,乃文、武、勇、仁、信。
雞文武兼備,是勇敢仁義又可信賴的動物,被形容為“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敵敢斗,勇也;見食相呼,義也;守夜不失時,信也”,故雞有“德禽”之雅稱。雞有五德,因而被古人視為辟邪之神。
吉祥的祥是以羊寓意。羊自古為六畜之一,在《詩經·王風·君子於役》中有“舊之夕矣,羊牛下來”的記載,可見羊很早便為人類所飼養。羊的性情溫順,且跪地吸乳,知報養育之恩,被視為吉祥的動物。
“吉祥”兩字組合使用最早見於我國戰國時莊周所著之《莊子》一書,在《莊子·人間世》中有“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句子。
唐朝成玄英註疏說:“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將吉祥寓意畫為圖畫,用來表達求吉驅凶觀念,就成了吉祥圖像,俗稱“瑞應圖”“祥瑞圖”或“吉祥畫”。此後年畫中許多吉祥紋圖的題材和構圖,都有“福善之事”和“嘉慶之徵”作為創作素材。
這種“瑞應圖”“吉祥畫”最初都是以吉祥美好的動物和植物寓意,後來發展到以神像寓意,更加強了祈福納祥的意思。
追求美好幸福,祈望吉利平安的吉祥意識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意識,它產生於古人對生活的不安定感。吉祥意識決定了古人對吉祥符號的選擇。
古代勞動人民生活貧苦,為什麼他們樂此不疲地貼神像年畫呢?正是因為他們苦難深重,所以神像信仰成為了他們的精神支柱,而僅僅是神像信仰,又太沉重,只有將神像信仰承載於色彩絢麗、歡快喜慶的吉祥年畫,那些神像畫才能成為苦難的慰藉——當然,這種慰藉只不過是精神的幻境。
民間年畫中的神像信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神像信仰以年畫等民間美術為載體,通過各種手段和形式,遍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讀懂民間美術中的神像信仰,有助於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沈泓
2012年5月3日於東悅名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