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該校最前身是白沙中學,原址在今生活區內。1984年9月劃入城關鎮後,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與關懷。為發展、擴大城區教育,滿足青少年入學的需要,鎮黨委、政府三次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改建白沙校,新建一所規模較大的鎮屬中學,原校老師和學生借用白沙國小教室和租民房上課。1987年2月成立了以劉玉生(原城關鎮黨委書記)為組長的7人建校領導小組,率先在該校臨近的白沙、椒山兩村征地15畝,自籌資金50萬元。當年破土動工。次年縣教委從“教育附加費”中撥入50萬元用於建校。1985年原“浯溪公社中學”劃入城關鎮管轄,1988年7月,鎮委和鎮政府研究決定將原白沙、浯溪兩所中學合併為一校,更名為城關鎮第二中學,報縣教委批覆同意。是年8月,縣教委根據學校的發展趨勢和規模,從全縣部分區,鄉中學調入21位老師充實學校教師隊伍。由於當時新校址尚未竣工,教師、學生上課仍分白沙、浯溪兩校,直到1989年9月,兩校才合併,喬遷新址,啟用新校名:“城關鎮第二中學”。該校由壹棟教學樓組成,4層每層4間教室,4間班主任辦公房。磚混框架結構,水刷石牆面,內白粉牆,木門玻璃窗,磨石地面。全校共12個班,學生750人,教師58人,工友3人。
1990年,城關境內人口急劇上升,原有校舍、班級已容納不下愈來愈多的入學者。同年7月,鎮黨委和鎮政府再次研究決定:完善城關二中的教學設施及配套工程。在原教學樓對面另建一棟共3層,900平方米的教學樓,配教師辦公房和廚房、食堂1200平方米。當年10月破土動工,次年12月竣工,總價90萬元(其中上級撥款40萬元)。此時,該校建制已達18個班,學生965人,教職工78人,學校總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
1995年全縣鄉、鎮機構改革,撤區建鎮,城關鎮改名浯溪鎮,原城關二中隨之更名“浯溪二中”。 隨著城區的開發,人口迅猛增長,生源越來越多,原教室又擁擠不堪,無法安置眾多的入學者,加之原有的教學設施簡陋,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鎮委和鎮政府再次從現實出發,以前瞻的眼光,決心振興浯溪教育事業,大規模擴建浯溪二中。1996年元月,鎮黨委書記鄧安生親自掛帥,在選址和資金的籌劃上作了周密的安排。又征地68畝,同年3月動工,投資650萬元,由於三個建築施工單位的300多建築工人及民工夜以繼日的施工建設,到1997年8月所有新建項目交付使用。嶄新古牌樓式的校門,一幢幢挺拔的高樓,平地崛起。潔白的瓷牆、棕色琉璃瓦,與藍天交相輝映。校內建築分為8大棟、5個區,即:休閒區、生活區、科教區、辦公區、運動區。
2002年8月浯溪二中更名為“浯溪鎮中心學校”, 由第一副校長主管學校工作。現有36個班,學生2714人,教職工176人。中學高級教師12人,中學一級教師56人,研究生學歷1人,在讀研究生2人,大學本科學歷60人。是永州市最大的初級中學。
學校建築
校門
坐西北向東南,長28米,高10.5米,二級重檐,四角分明,翹首飛展,屋頂最高處正中立一寶葫蘆。葫蘆兩邊盤兩條雕刻的黃龍,一雄一雌,樣子生動,形態逼真。大門上方牆體黑底金字,正面用草書體題寫校名,“浯溪二中”,筆力遒勁。背面牆寫有校訓:“團結、嚴謹、務實、創新”正楷體,字跡粗大。第二級重檐下是校大門,全是不鏽鋼材質,扇形雙開門,寬8米,高2.15米,左右有耳門,寬2.5米。耳門兩邊有廂房分別用作傳達室和治安保衛室,面積各40平方米。正大門中間立有兩個鋼筋混凝結構的支柱,高4.6米,嵌棗紅色大理石,兩邊寫有行書體對聯。上聯是:桃李芬菲遂令祁山縈舊夢,下聯是:英才輩出猶看學子步青雲。廂房兩邊是磚砌紅色圍牆,高2.8米,周長2790米,用棕色琉璃瓦蓋頂。建築總價60萬元。
中心花壇
因地處中心位置而得名。1997年創建,設計頗具一番創意。入校道路從這裡分開,道旁兩邊栽有女楨樹,猶如一雙巧手,捧著中間這座花壇。它象徵著人民教師用辛勤的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花壇正中是寶塔式的造型,共5級,每級用白瓷磚繞圈貼面。正中最高處植一棵雪松,綠身、尖頂。周圍種植的花卉有:一丈紅、月季花、山茶、杜鵑和月月桂等15種。一年四季,花開不敗,香氣四溢,總造價15萬元。為美化環境,2003年3月在教學、科技和辦公區樓前又設立了大小不等,造型各異的花園,主要種植的樹木和花卉有:白玉蘭、棕樹、鐵樹、桂花樹;黃揚、七里香、山茶、紅桎木、杜鵑、美人蕉、海桐花、一丈紅、月月桂等。花開絢麗,長勢喜人。
名人名言雕塑群
位於進校通道兩邊,2003年修建,造價1.2萬元,它時時提醒師生對人生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該雕塑共8尊,左右兩邊各4尊,高2.2米,寬0.8米。白石膏頭像,黑大理石基身,紅大理石基座。每尊基身的正面刻有名言。道旁右邊立的是我國的教育家、科學家孔子、屈原、華羅庚、陶行知的像,道旁左邊立的是外國的科學家、發明家諾貝爾、牛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的像。
文化長廊
2003年修建,長21米,高 2.5米,全是不鏽鋼材質,傘形棚頂,11個力柱,雙面形設計共25平方米,各板面是活動推門,鑲有鎖。板面嵌設的內容有:學習輔導資料、時事政治宣傳、報刊、科技創新作品、名師名生事跡簡介等,總造價1.47萬元。
校園路
1997年建,四通八達,晴天見不到灰塵,雨天見不到污泥,一條筆直平坦的3×350米的水泥道,連線校內南北兩端的教學區和生活區,是師生行走的主要通道。路邊有歷年種植的白玉蘭、海桐、女楨樹、月月桂,恰似一道綠色籬笆,路中段建有兩個寬4米,高2.7米的實體牆宣傳櫥窗,一南一北,與文化長廊平行。分別寫有校務日誌和衛生保健知識等。
大禮堂
1997年修建,高11米,面積1100平方米。正門朝生活區,兩扇雙開鐵門,舞台抵馬路邊圍牆,框架結構,水磨石地面,造價80萬元。它由休息廳、禮堂和舞台三部分組成。休息廳樓上有面積為41.2平方米的房屋4間,供放映或存放舞台器材用,牆壁留有4個放映孔。禮堂左右兩邊門窗對開,窗子分上、下設立,均勻排列。通風條件好,光線十分明亮。位於右邊的2條雙開鐵門通桌球訓練基地,左邊的通露天空地,旁邊新設立了洗漱處。為方便學生雨天上體育課,禮堂內建有籃球場,有鐵制籃球架2幅。舞台台高1米,面積135平方米,2個台門口,分5級而上,台上掛雙層幕布。舞台三面設有用於練功的鐵扶手護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