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大洪嶺古道

祁門大洪嶺古道

祁門大洪嶺古道地處祁門縣大坦鄉大洪村燕窩組,距祁門縣城22公里,是古時祁門通往池州、安慶等地的重要通道,整條古道從山腳到山頂一直綿延達4.2公里,全部由寬3米左右的青石板構成,沿途瀑布、碑亭、驛站錯落分布,景色十分優美。

基本概要

大洪嶺上閶江河源頭泉水 大洪嶺上閶江河源頭泉水

祁門大洪嶺古道,山谷幽靜,叢林豐茂,溪水碧綠澄澈。行至山頂,飛流直下,形成一道瀑布,瀑布下一灣湖水,湖水清澈碧綠,似一塊巨大的翡翠,山風陣陣,波光粼粼,疑為瑤琳仙境。峽谷兩側樹木蔥蘢,茂林修竹,生意盎然,如優美山水畫卷,景色秀美絕倫。

閶江源旁峭壁看似驚險,卻有路可攀,密林中蘭草叢生,苔蘚鋪地,瓊花玉葉隨處可見,實為一個攝影採風、觀景探險、健身休閒的好去處。大洪嶺以山洪奔瀉而得名。位於祁門、黟縣、石台、太平4縣交界處。為徽州與池州的分界線,也是閶江與秋浦河的分水嶺。上下綿延數十里,百步九折,依山臨河,懸崖絕壁,十分險峻。大洪嶺通道順嶺上下起伏,大路兩旁,怪石嶙峋,青松挺立,蜿蜒曲折。有民謠云:“大洪嶺,如巨蟒,上七下八十五里,鑽雲破霧八十一道彎,南指景德鎮,北望揚子江。”

大洪嶺是古徽州通往當時省會安慶的必經之路,當年商旅往來,絡繹不絕。鼎盛時期,沿途路旁商鋪、茶座、飯莊鱗次櫛比,楓林街就是當時通道上的一條著名街道,街上可供客商住宿的客店就有10餘家。橫跨“街道”石階的拱門樓上豐腴的顏體題額“省會通衢”4個大字,是其最好的標識。

祁門大洪嶺古道 祁門大洪嶺古道
祁門大洪嶺古道 祁門大洪嶺古道

 嶺頭原有廟亭,門外有一對聯:“大地回春,眾鳥聲喧飛巧燕;洪山獻秀,萬龍翔集似聞雷。”此為嵌字聯,大洪嶺南有燕窩裡,北為雷湖,聯語既頭尾巧妙地包含大洪嶺和燕窩裡、雷湖3個地名,又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這裡群山聳秀、飛泉鳴瀑的瑰麗景象。立於嶺頭,雲天之下,群山如大海波濤般起伏連綿,空闊遼遠,確實令人心曠神怡。

歷史

祁門地處萬山之中,古代交通十分不便,歷代祁門人為了大洪嶺通道,多次修建,捐輸很多。這條通道開拓始於何時,今已難考。明萬曆(1573)前,南坡上嶺以今大坦老嶺之月形為起點,萬曆後以燕窩裡為起點。關於這次改路,祁門民間有湘源鄭寡婦捐金辟新路的故事,頗有趣味。大洪嶺最後一次重修為清道光元年(1821),從明萬曆年間開闢修建到道光年間,歷經2百多年蒼桑,水沖石剝,道路損壞嚴重,於是來往大洪嶺的商人、官宦及祁黟的商號紛紛捐款,耗資數萬金,歷時6載,終使危途成坦道。整條道路以青石板鋪就,闊達3、4米,這在處於崇山峻岭古徽州來說,是很難得的大路了。當年在嶺頭修建了一個碑亭,風格獨特,是以巨大的青石碑為牆。碑亭寬約2米,由8塊石碑砌成;兩頭深約3米,各由4塊石碑組成,上下鑲有石條以固定。如今碑亭已圮,幸好石碑大多猶存,碑文描述了大洪嶺的險峻和開拓大洪嶺的歷史,指出開墾山材造成水土流失對道路的危害,並附有大量捐款人名單、商號、數量,真實地記載了這段歷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當年的大洪嶺為兵家必爭之要道,至今在嶺上還能找到幾條長達數十米的戰壕。隨著時代發展,這裡因不通車,漸漸人跡稀少,雜草叢生,灌木掩映,石碑也開始破損。如今大洪嶺成了人們考察古徽商行旅的絕佳去處,踏在斷斷續續的石板路上,探索著當年店鋪亭台的遺蹟,搜尋那藏在雜草叢中的古碑殘碣,讓人生出無數感慨。青山依舊在,夕陽幾度紅。大洪嶺就如一幅古畫,藏在皖南的萬山叢中,有著幾多滄桑,耐人尋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