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的歷史學:中國社會史研究新探

社會生活的歷史學:中國社會史研究新探

本書內容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中國社會史的學術史,第二部分探討中國社會史的方法論,這兩部分內容共同反映出對於中國社會史學術特徵、理論與方法的關注。第三部分主要是宗族制度與譜牒學方面的學術綜述,第四部分是關於人物傳記與老年人口及災荒方面的論述,這兩部分的內容側重對社會群體與史料學的探討。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中國社會史的學術史,第二部分探討中國社會史的方法論,這兩部分內容共同反映出對於中國社會史學術特徵、理論與方法的關注。第三部分主要是宗族制度與譜牒學方面的學術綜述,第四部分是關於人物傳記與老年人口及災荒方面的論述,這兩部分的內容側重對社會群體與史料學的探討。

作者簡介

常建華,1957年生,河北張家口人。1978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先後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85年留系任教,現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宗族制度與族譜學、風俗史、18世紀的國家與社會。擔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會長、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兼職教授、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著有《宗族志》(1998)、《社會生活的歷史學》(2004)、《明代宗族研究》(2005)等書,合作編著《中國家譜綜合目錄》(1997)等多種著作,發表學術論文及雜著多篇。 常建華,1957年生,河北張家口人。1978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先後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85年留系任教,現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宗族制度與族譜學、風俗史、18世紀的國家與社會。擔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

圖書目錄

當代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特徵
一、社會生活研究:還歷史以血肉/1
二、社會文化研究:揭示社會精神面貌/8
三、區域社會研究:置社會史於地理空間/12
四、社會史理論的三個討論問題/16
五、重提中國社會史的研究對象與方法/23
中國社會史研究概況
一、什麼是社會史/27
二、社會等級結構/29
三、血緣群體、社會組織與社區/3l
四、人口與社會保障/32
五、生活方式與習俗風尚/33
20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
一、中國社會史研究的興起/35
二、50年代的史學熱點與社會史研究/52
三、復興的中國社會史研究/59
新時期中國社會史理論爭鳴及其演進
一、社會史理論探討的歷程與階段性/86
二、社會史是什麼/90
歷史人類學的理論與在中國的實踐
一、歷史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116
二、歷史人類學在中國的實踐/134
三、結語/151
社會史研究的立場與特徵
一、強調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154
二、研究普通民眾與重視基層社會/154
三、注重心態史與歷史人類學/155
長時段·結構性·整體觀:關於中國社會形態及其相關理論
一、“新史學”與馬克思主義歷史學/157
二、新時期歷史學的反思/159
三、涉及社會形態的新理論/160
東亞社會比較與中國社會史研究
一、來自人類學、社會學認識中國社會特質的啟示/163
二、歷史學比較研究中的宋以後的社會變遷與歷史發展道路/167
日本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明清地域社會研究
一、地域社會論的提出/171
二、地域社會研究的幾個具體問題/175
三、地域社會論的反思/187
四、結語/189
重視另一種歷史研究方法--歷史的“土著性”:空問
一、中國史的空間意識/191
二、村落史研究的開展/192
中國社會生活史的幾個問題
一、衣著·飲食·居住/195
二、娛樂生活/198
三、死亡問題/202
四、生活方式與民族關係/205
20世紀的中國宗族研究
一、20世紀上半葉宗族研究的起步/208
二、50年代至70年代的史學熱點與宗族研究/213
三、80年代以來宗族研究的深化/217
四、結論/248
家族譜研究
一、建國前研究簡介/250
二、建國後研究情況/252
三、港台地區及國外研究動態/258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族譜研究
一、內地1984至1985兩年研究概況/262
二、港台地區及國外研究動態/266
中國族譜收藏與研究
一、中國族譜的收藏/272
二、中國族譜的研究/275
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的中國族譜研究
一、譜學史的研究/286
二、族譜史料價值研究與藏品介紹/291
三、族譜目錄與資料整理/295
四、族譜資料的利用/297
五、餘論/304
試論中國族譜的社會史資料價值
一、人口社會的資料/306
二、社會結構的資料/308
三、宗族制度的資料/311
四、家庭方面的資料/313
五、社區研究和個案研究的資料/316
中國族譜的人物傳記
一、族譜傳記的演變/318
二、族譜傳記的分類與史料價值/322
三、族譜傳記編纂/324
中國地方志人物傳記
一、志書傳體的演變/327
二、人物傳記的歸屬與分類/330
三、人物傳記的編纂/333
四、志體傳記的功能/336
中國古代對老年的界定
一、醫學的衰陽論/337
二、儒家的養老觀/338
三、免役與致仕的制度/339
四、民俗的說法/339
中國古代禮遇老年的制度
一、鄉飲酒禮/341
二、免役與賜物/343
三、賜爵制度/345
四、優老之禮/347
中國古代的老人與鄉村治理
一、秦漢的三老/350
二、南北朝至唐的鄉里老者/351
三、宋元時代的農師、社長/352
四、明代老人制度/352
五、清代鄉約制度/353
中國災荒史研究
一、記述古代災荒的文獻/355
二、通論性研究/356
三、斷代性研究/359

文摘

書摘
新時期的中國社會史研究,作為歷史學的分支或流派,如果以1986年10
月在南開大學舉行的首屆研討會為標誌的話,至今已正式開展了10個年頭。
從首屆研討會學者們就社會史的研究對象、範疇、社會史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開展社會史研究的意義進行熱烈討論起,便體現出諸說並存、百家爭鳴的
學術民主精神,此後不斷有關於學科理論的文章問世,進行學術商榷,這10
年是理論探索的10年;經過眾多學者採用不同方法對不同學術問題進行探討
,形成各種學術風格,誕生了一批學術論著,這10年也是具體課題研究取得
突出成績的10年。
今天我們重新審視中國社會史研究的10年曆程,有助於把握當代中國社
會史研究的特徵,從而進一步認識“中國社會史”是什麼,理解社會史理論
研討中的不同意見。為此,筆者草成此文。
一、社會生活研究:還歷史以血肉
談到新時期的中國社會史研究,不能不涉及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30
年的中國歷史學研究的特點,也不能不涉及二三十年代發生的中國社會史大
論戰。眾所周知,社會大論戰起因於1927年國共關係破裂、第一次大革命失
敗,共產國際和中國國內為此對中國社會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性質問題進行爭
論,由此涉及對中國歷史發展過程的認識。論戰討論的主要問題:“一是亞
細亞生產方式的問題;二是中國歷史是否經過奴隸制階段問題;三是所謂‘
封建社會’以及中國歷史斷限和特徵問題;四是所謂‘商業資本主義’問題
;最後又從歷史回到現實,認識近代中國是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問題
”①。由此可知,論戰討論的“社會史”,是關於中國社會性質和歷史分期
的問題,屬於社會形態史、社會發展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克思主
義史學因在中國學術界取得支配地位而迅速普及,當年在社會史論戰中成長
起來的史學家,成為史學界的領導,中國的歷史研究沿著當年社會史大論戰
的軌跡繼續發展。自50年代起,史學研究的重心有“五朵金花”之說,即漢
民族的形成、中國歷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戰爭和資本主義萌芽。
其中後四個問題均同社會史有關,分期、所有制、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是由如
何認識社會性質引發的,農民戰爭是印證中國革命道路和作為“中國歷史發
展真正動力”而成為顯學的。此外,史學界還進行了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
問題的討論,以求得對中國社會性質和特徵的認識。上述研究中,農民起義
和農民戰爭越來越受重視,同時階級鬥爭的觀點不斷被強化,特別是“文革
”10年中,中國歷史幾乎成為一部階級鬥爭史,歷史學被強烈地政治化。對
於中國歷史學的學術重心和特徵,英國當代著名史學家傑弗里·巴勒克拉夫
說:“新中國歷史研究的根本特徵是優先考慮社會史和經濟史。”他充分肯
定通過馬克思主義分析方法和社會——經濟研究方法可以獲得新的豐富的認
識能力,但也看到了50年代以後中國史學界的不盡如人意之處,敏銳地指出
:“在某個時期提供了促進力量和鼓舞的思想在另一個時期卻可能轉化為教
條”②。總之,社會史是50年代至70年代30年中國歷史研究的重要研究內容

P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