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感情

社會感情是指人在社會中培養出來的與人交往並改善自身行為的感情。他把人的感情分為二類:一為由人自發展活動所產生的原始感情,即自私感情;二為不從社會出發的非社會感情,它是產生錯誤與罪惡的起源。認為社會感情,是人離開了原始狀態,參加了人與人的交往,並形成有道德評價能力的感情。認為社會感情通過自我的評價與公正評價者的客觀考慮,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分析,形成美與醜、美與惡的鏡子,使人少為自己,顧及他人,節制自私感情,發揚仁慈廣愛,構成人的完善人性。認為社會感情的形成表現了他所提出的合宜的道德評價準則,即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現象可以和諧相處。

過程定義

社會感情是指伴隨整個社會心理過程產生的心理體驗和心理感受,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過程。

在對認知人的領域,感情是認知的嚮導,人之喜怒哀樂無不露之於表,形之於色,在感情背後是感情世界。從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相統一的本質看,人的感情就是社會感情。

作用

社會感情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三點:

第一,社會感情對社會行為起發動作用,使行動活性化。

行為的發動總是處於一定的感情狀態(感情狀態總是表現為一定的情緒狀態),情緒狀態好,常常是充滿熱情,人的幹勁也最容易鼓舞,效率也高;反之,情緒狀態不好,則懶於動彈,做起事來也有氣無力。良好的情緒狀態能夠提高行為效果水準。欠佳的情緒狀態又會降低行為效果水準,通常說的“臨場發揮”,主要是或者說直接是情緒狀態的作用,情緒狀態直接影響臨場的發揮。因此,是否能喚起人們的良好情緒對於工作的成敗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讓公眾了解組織,向公眾描繪組織未來的美好前景,將組織的發展目標具體化,這些往往能喚起公眾的熱情,獲得十足的幹勁。

第二,社會感情對社會行為起定向作用,穩定行為方向。

高尚的社會情感和平靜的社會情緒,會使人們專心致志於某種目標,為實現既定目標去努力;處於不安、危險和恐懼狀態下的行為,其方向往往不集中。這從另一方面表明社會感情穩定方向的作用。組織在處理危機事件時,首先就要穩定人們的社會感情,才能迅速控制局勢,防止損失的繼續。拿政府部門來說,當有自然災害、交通事故或是其他災害事故發生時,首要的就是要穩定好人們的情緒,統一行動的方向,才能號召人們齊心協力度過難關。

第三,社會感情對人際關係起紐帶作用。

人際關係的建立靠溝通。溝通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星系溝通,如搭話、聊天、交談、開會、討論、動作、書信、電話等;另一種是感情溝通,如問候、祝願等。信息溝通是載體,傳遞著人們的感情,感情溝通隱藏於信息溝通之中,來往於人際之間。無論是心傳、言傳、身傳還是媒傳,社會感情總是包含其中,對人際關係起紐帶作用。信息溝通必須包納感情才能更深入、更牢固可靠。有聲有色的表達因為有了感情就能傳出深情,就能深入內心、通達靈魂。

存在形態

社會感情的存在形態可以從縱橫兩個角度來看。從橫的角度看,社會感情有兩種狀態:

一種是短時期起作用的情緒狀態,包括激動、熱情、應激等;

另一種是持續起作用的感情狀態,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這兩種形態是相互貫通、相互作用的。感情作為隱藏在內的意識活動,無時無刻不通過情緒表達出來,而情緒作為消解或表達內心不快或愉快之感的外露心態,無時無刻不表達著感情,兩種形態在實際過程中是交叉相融的。

如圖 ,感情和情緒分別作為橫豎兩軸,並交叉。感情軸的一端是體現最高的感情狀態的情操,另一端是簡單的苦樂感;情緒軸的一端是熱情,另一端是激動,兩根軸交叉出四個象限。

圖式中的苦樂感是對事物的簡單感情;激動是由於緊急的、強烈的刺激而出現的情緒傾向,比如憤怒、恐懼、悲憤、歡喜等等強度較大的情緒狀態;熱情是持續的比較穩定的情緒狀態,其中包括嫉妒、愛情、傷感等;情操是對事物持續的複雜的感情狀態,既有恐懼、喜悅、憤恨之感,又有宗教的、道德的、美的感情。由兩根軸構成的四個象限里,Ⅱ是社會感情的最佳的狀態,Ⅳ則是不佳感情狀態。心境是跨越四個象限的東西,起心裡背景和心理控制的作用。

從縱的角度看,社會感情是由不同層次構成的感情系統,即:→內心感情→感情移入→人際感情→群體感情→民族感情→宗教感情。

1、內心感情。一個人的內心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對主體的所有刺激,都能引起內心的種種反應。從最簡單的物質生活到崇高的精神世界,都有相應的感情體驗。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等,就會覺得生活充滿了陽光;反之,婚姻破裂、工作受挫等就會精神頹廢,覺得人生無趣。以一個強者的心態去奮鬥或用弱者的自卑維持現狀,會有絕然不同的感情狀態,這都是內心感情的不同表現。組織領導者或是公關人員應該多了解公眾的內心感情,特別是對那些情緒低落的公眾,採取具體措施進行幫助,努力滿足其內心的需求,令其感受到組織的溫暖。

2、感情移入。這是把自己的感情移至自然物、文學藝術作品或人等對象中去加以感受和體驗,或者對他人的感情予以理解、分享、分擔。對物的感情移入其實是對物的擬人化,然後,將自己的感情移至其上,體會之、享受之。養花養鳥,彈琴繪畫,怡然自得。感情移入實際上是主體按照內在感情尺度感知客體的一個過程,表明感情不僅存在於主體內部,而且能夠與客體相通,轉移到客體中去。感情也能指向一個非現實的對象,比如、遐想、憧憬、幻想等。社會組織在公共關係活動中也存在感情移入現象,比如一次成功的公關策劃、一則富有創意的公關廣告、一位氣質優雅的公關人員等,這些都會在公眾內心產生微妙的影響,從而影響公眾的感情變化。

3、人際感情。這是對對方產生的感情體驗,它的特點是面對許多人,喜歡誰、不喜歡誰,帶有選擇性和指向性。人際感情首先表現為共感,就是對方的感情在自己身上得到同樣的反應,看到對方傷心、流淚,自己不禁難過,跟著痛苦;對方興高采烈,自己不由得眉開眼笑。共感的結果是同情,所謂同情,不僅是把對方的感情作為自己的感情去體驗和感受,而且自己也具有對方的那種感情。同悲、同歡、同仇等等,都屬於同情。組織在處理與公眾的人際感情時,首先要充分理解公眾,站在公眾的角度去與公眾共感、同情,取得公眾的信任和好感。這樣,當組織處於喜慶或是危機關頭時,才能獲取公眾的共感、同情,得到公眾的支持、諒解。

4、群體感情。在人際感情的基礎上形成的規模稍大的感情現象,是群體成員對一定事件的共同體驗和感受。它的基本特點是,通過群體成員的直接影響,在耳目能及的範圍內,相互影響。人們通過相互作用,直接傳訊息、送情報,使某種共同的動因在多數人中間迅速地得到大幅度傳布;在大場合下,還會藉助於廣播喇叭、錄音機等媒介散布情緒,使在場成員聽得更清、看得更真,增強感情影響力。群體感情的相互影響和它所造成的影響力叫感情感染。感情感染是群體行為形成和擴大的重要心理因素。組織不能忽視群體感情的巨大作用,相對於組織的宣傳而言,群體感情能取得更多的信任。就企業來說,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通過群體感情的散布叫“口碑”。有效利用群體感情的作用,能迅速擴大組織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但群體感情對於組織的不利情況也會以同樣甚至更快的速度進行傳播。因此,接待好每一位公眾,做好每一件細小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5、民族感情。這是社會感情的一種形式,它是以民族傳統為核心而建立起來的民族之情。民族感情是構成民族特質的要素之一,深厚的民族感情,對於團結全民族成員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奮鬥起重大作用。中國政府成功地申辦了2008年奧運會,就是充分利用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感情,在全國發起支持申辦奧運的熱潮,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對奧運的熱忱,展示了日趨強盛的中華民族對奧運的期盼。

6、宗教感情。宗教由觀念、感情和活動構成。宗教感情是宗教統合體的三根支柱之一。宗教感情是對非現實的力量、對人格化了的神之愛。它在本質上是神人合人的虛幻的主觀體驗。宗教感情的核心是愛和憎,其產生是由恨到愛,由對邪惡、殘酷的憎惡,到對救世主的愛。

了解、把握公眾的社會感情特徵,有利於促進組織公共關係活動的開展。不論是公眾的內心感情、人際感情,還是民族感情、宗教感情,只要我們採取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激發,就能夠增強公眾對組織的信任、好感,從而提升公關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參考文獻

↑ 1.0 1.1 1.2 黃希庭、秦啟文,公共關係心理學M第四章第二節 公眾的其他社會心理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