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原因
(一)社會群體間的利害衝突
(二)社會化
(三)個體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產生的後果
偏見會給社會生活的協調和諧造成破壞性的後果,而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最引起人們重視的是偏見給受害者帶來的心理後果
(一)自我實現的預言
(二)性別角色
(三)疏離。
消除途徑
(一)消除刻板印象
(二)增加平等的、個人間的接觸
(三)共同命運與合作獎勵
(四)制定有助於消除偏見的社會規範
人們知覺到的刺激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物,一類是人。把由感官獲得的關於他人的信息加以組織和解釋,形成對人的印象稱做對人的知覺。也可以叫做對人的印象。所謂對人的知覺不僅包括著人的外貌、言談、舉止,也會有對人的動機、情感、能力、個性等心理狀況的判斷。由於對人的知覺是構成人際之間交往的基礎,所以又稱為社會知覺。
對人的知覺與對物的知覺的重要區別在於,對人的知覺決不限於單純地知覺其外部特徵,它是與人的內在狀態的判斷相聯繫的。我們總是試圖通過某人的外表特徵推斷其內部的心理活動狀態,並將這些外在特性作為認識他人的一種傾向加以判斷。在對人的知覺中,“第一印象”十分重要,甚至會影響以後長期對某個人的態度。
在對人的知覺中,特別是在估價時,傾向於從信息資料中得出一個統一的印象,也就是把他人作為一個具有一致性的對象來觀察。他是誠實的,或者虛偽的;熱情的,或者冷酷的。在信息資料發生矛盾時,觀察者甚至會歪曲或重新整理資料,用以形成統一的印象。在第一印象中,不會得出他既誠實又虛偽,既熱情又冷酷的判斷來。所以,不同的觀察者所得出的統一印象未必相同,每個人都有他認為最重要的特徵,但每個觀察者的印象都是統一的。
其次,估價在對入的知覺中十分重要。統一的印象是在少數信息資料基礎上形成的,其中有三個範疇需要我們加強研究和給予注意的,即估價、力量和活動。根據這些範疇就可以描述出某一個人與眾不同的印象來。這三者中,估價最為重要。它似乎決定著許多變化,即倘若我們把人放在這個範疇中,對他的其他大量知覺都會服從這一範疇。所以,估價構成對人的知覺中最重要的範疇。對人的估價主要是根據其社會性行為和智力品質。前者會影響觀察者的喜好程度,後者則會引起觀察者的尊重。而我們對人的觀察最初則是根據個人的好惡來考慮的。
在對人的估價中,中心性的品質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所謂中心性的品質指那種與其他品質的聯繫更為密切,包含更多有關個.人內容的品質。例如,禮貌—生硬與熱情·冷酷這一對品質相比,後者更具有中心性。心理學家的實驗證明,結兩組被試描述同一個人,包括七種品質:聰明、熟練、勤奮、熱情、堅決、實幹和謹慎。給第二組的描述只將品質中的熱情換成冷酷,其他不變。結果兩組被試對某人的印象引起了實質性的變化。第一組被試見到此人時,願意同其交往,談得投機。並且認為他同時具有幽默感。第二組被試表現出不願與其接近,同時產生此人自以為是、一本正經、易怒等印象。
第三,在較多信息資料基礎上形成的綜合印象,可能是將信息相加,也可能重新分析,得出新的印象。
當對一個人擁有許多信息資料,了解到他的許多品質之後,怎樣把這些品質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綜合的估價呢?目前還沒有一致的看法。一種見解認為,綜合印象相當於兩種或幾種品質的平均數值。例如,某人具有一種積極肯定的品質——堅決,綜合的印象是二者之間,即中等積極肯定特性。另一種見解認為,接受一種新的信息之後,會將它與以前的信息溶合在一起,重新進行分析,得出一個整體的連貫的印象。
因素
觀察者的狀態
不同的人會從各自不同的範疇去組織知覺,每人都有自己所重視的特性和內容,遇到他人時,都會根據自己認為重要的特性去形成對人的印象。所以,觀察者的主觀感覺、生活狀況、價值觀和期望等都會影響對他人的知覺。實驗證明,一個等著電擊而被嚇壞了的人,也會把別人視為是恐懼者;—“個聽力較差的人,總習慣於對別人大聲說話,惟恐別人聽不見。
知覺偏見
一些知覺偏見經常影響人們正確印象的形成。這是因為:一是光環作用(又稱“暈輪效果”)的結果。最初所形成對他人的好的和壞的印象,像光環一樣籠罩著人們,致使人們對他人的其他品質也被推斷為好的或壞的。例如,對於一個循規蹈矩的學生,往往認為他的其它方面也是可取的。而對一個因做錯了一件事,產生壞印象的學生,不論其他事做得如何完滿,也認為毫無可取之處。 二是刻板化。刻板化是指對社會上一類人的簡單、固定、籠統的看法。它深藏在人們的意識之中,影響著對人的知覺。例如,一提到教授、科學家就會認為他們一定是文質彬彬、戴黑框眼鏡、提皮包的人。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北方人憨厚而直率,南方人聰穎而靈活。刻板印象是構成人際間偏見的主要原因,種族偏見也包含著刻板化的心理因素。而在西方對黑人刻板化的看法是迷信與懶惰。這些偏見是錯誤的。
三是邏輯錯誤。我們往往根據某一特性的存在,推論出另一些特性來。例如,知道某人是聰明的,同時會指望他富於想像力、機敏、深思熟慮和可信賴。認為保守的人,同時是缺乏幽默感的。其實在這些品質之間並無必然的邏輯關係,保守的人未必不幽默,所以把這種推理叫作邏輯錯誤。這種錯誤傾向是建立在人格理論的基礎上的。人們往往把各種各樣的人都歸入一些現成的類型當中。發現了某人具有某些代表性的品質就認為他符合某一種類型的模式,同時假設他具有這一類型的其他品質。所以,關於人格分類的理論影響著對他人的知覺。
四是假定性相似。知覺他人時的一種傾向是樂於從自己出發去假設別人,用自己的好惡來推斷別人。觀察者往往認為他人與自己是相同的,也就是將自己的需要、情感等投射到他人身上。所以觀察者可能歪曲所得的信息,使觀察對象更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