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砎園
砎園,水盤據之,而得水之用,又安頓之若無水者。壽花堂,界以堤,以小眉山,以天問台,以竹徑,則曲而長,則水之。內宅,隔以霞爽軒,以酣漱,以長廊,以小曲橋,以東籬,則深而邃,則水之。臨池,截以鱸香亭、梅花禪,則靜而遠,則水之。緣城,護以貞六居,以無漏庵,以菜園,以鄰居小戶,則閟而安,則水之用盡。而水之意色,指歸乎龐公池之水。龐公池,入棄我取,一意向園,目不他矚,腸不他回,口不他諾,龍山夔蚭,三折就之,而水不之顧。人稱礄園能用水,而卒得水力焉。大父在曰,園極華縟。有二老盤旋其中,一老曰:“竟是蓬萊閬苑了也!”一老咈之曰:“個邊那有這樣!”
白話譯文
在階園中,水蒙繞迴環其中,這樣既得了用水的便利,水又藏在園中仿佛沒有一樣。壽花堂,以岸堤、小眉山、天問台和竹徑為界限,顯得曲折悠長,這是利用了水;內宅,用霞爽軒、酣漱閣、長廊、小曲橋和東籬隔開,顯得深邃悠然,這也是利用了水;因與龐公池相對,把鱸香亭和梅花禪房截斷,顯得靜謐幽深,這又是利用了水;國沿著城牆修築,有貞六居、無漏庵、菜園以及鄰居小戶來互動掩映顯得幽靜而安寧,這是將水利用到極致了,而水的變化還是要歸於龐公池的水。麂公池的水別人看不上,我卻能充分利用,使它逕自流入玠園,而且不為旁顧,一心一意為我護佑國林,即使旁邊的臥龍山蜿蜓曲折,邊緣幾折想要親近龐公池水,而龐公池水不為所動。人們都說階國的建造善於用水,而最終的確也得到水之力。我祖父在的時候,階國極其華美富麗。曾有兩個老人在國中觀賞流連,其中一個老人說:“竟然是像蓬萊仙居一樣的地方啊!”另一個老人不贊同地說:“那裡哪有這裡好!”
文學賞析
江南自古以來大戶人家熱衷於造園修亭,張岱家族世代修建的園林也頗具特色,與上一篇簡約美的筠芝亭不同的是,這裡展現的“竟是蓬萊間苑”般構思精巧的園林,其中對水的充分利用的巧妙手法也值得後人學習。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後改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出生於官僚之家,家境富裕,年輕時四處遊歷,見識頗廣,又時常休閒遣興於各類藝術之中,生活可謂安逸清閒、豐富多彩。明朝滅亡之後,張岱因拒絕進入清廷任職,從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變成了下層貧民,生活窮困潦倒,後來更是以入山著書以終。張岱擅長散文,一生著作頗豐,包括《琅繯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夜航船》《石匱書後集》 《四書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