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鎮名由來
據宋寶祐二年(1252)編纂的《重修琴川志》載∶碧溪市原名為“包糜村”,與白宕橋等域屬思政鄉,二十九都,昭德里和集善里。相傳包糜村南有九個潭,流水相連,瀲灩清冽,匯成一溪,謂之“碧溪”。稱“碧溪市”約在清代初,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小集市。
1912年常昭合治時劃35個市鄉,碧溪市、白宕橋屬滸浦鄉,周涇口屬徐市鄉。
1929年,常熟劃15個區,區分甲乙丙丁四等級,重新劃35個市鄉,鄉以下設閭(25戶為一閭),閭以下為鄰(5戶為一鄰)。滸浦、吳周涇鄉屬江城區,碧溪為15區,丁級區。
1934年4月,將全縣15個區,縮並成8個區,區以下劃260個小鄉鎮。11月起取消閭鄰制,推行保甲制(10戶編甲,10甲為保)。斯時,白宕鄉(趙苑鄉、包儀鄉)、馬善鄉、碧溪鄉又劃為第6區,屬吳市區,周涇鄉屬第5區(支塘區)。淪陷時期(1939年3月),按汪偽江蘇省政府令廢除區制,改為市鄉制。1940年8月至1941年6月起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碧溪屬常熟縣江城區。
1938年汪偽政權撤區並鄉,合併為31個鄉,境屬滸浦鄉、徐市鄉。
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撤銷汪偽設定的區鄉,恢復1934年8個區建制。區以下重劃82個鄉鎮,碧溪、白宕鄉,劃為吳市區、周涇鄉屬支塘區。
1948年5月,撤吳市區、支塘區,小市鄉、周涇鄉均為縣直轄。
1949年2月,全縣劃為6個區,轄57個鄉鎮,碧溪屬徐市區小市鄉。
1949年4月,常熟縣人民政府參照1948年的8個區,57個鄉鎮的劃分,碧溪仍屬吳市區小市鄉。
1950年3月,調整區鄉,劃為14個區,246個鄉鎮,周涇鄉屬吳市區,牛角鄉、馬橋鄉、白宕鄉、碧溪鄉屬滸浦區。
1956年1月,全縣劃為8個區,碧溪又劃歸吳市區,始為碧溪中鄉。
1958年9月,縣以鄉建社,碧溪隨之成立人民公社。
1983年4月,政、社分設,碧溪復稱鄉。
1999年6月由原碧溪鎮、滸浦鎮、吳市鎮合併組建新港鎮。
2003年4月,在再次進行的鎮級行政區劃調整中,原東張鎮併入新港鎮。
2004年8月,組建碧溪、滸浦、吳市、東張四個管理區。
2005年7月,與常熟經濟開發區實行“區鎮互動、統分結合”的管理體制。
2008年6月,經蘇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碧溪鎮。
2010年撤鎮建街道,設立碧溪新區,和國家級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一體化管理。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11月碧溪新區,區域總面積110.2平方公里,下轄24個村、5個社區居委會。
人口
截至2015年11月碧溪新區,常住人口10.44萬人(動遷居民6萬人),登記外來人口5.55萬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碧溪新區地處常熟市東北邊緣,北瀕長江,與南通隔江相望,東接吳市、徐市,南聯梅李、珍門、徐市,西北靠滸浦、文村。中心集鎮碧溪鎮區南北長7500米,東西寬2500米,為不規則長方形。
地貌
碧溪新區地形東西狹,南北長,呈凸字狀。境內地形平坦,地勢較高。
氣候
碧溪新區位於我國北亞熱帶沿海地區,季風盛行,四季分明,一年中冬季盛行大陸來的偏北風,以寒冷少雨為主,夏季盛行沿海來的東南風,以炎熱多雨為主,春秋兩季為冬夏季風交替時期,常出現冷暖乾濕多變的氣候。氣候要素系按日照時數為主,境內年平均總日照數2130.2小時,占可照時數的48%,太陽輻射總量為118.029千卡/平方厘米,熱量年平均氣溫15.4℃,年平均降水量為1054毫米, 春夏季多東南風,最大風速24米/秒,年平均無霜期為242天。
自然資源
野生植物
木本植物有∶柏樹、楝樹、榆樹、櫸樹、紫穗槐、刺槐、桑樹、烏濃樹、檀樹、烏臼樹、葛樹等。
草本植物分為∶
1.水生植物∶野菱、水藻、水花生、水葫蘆、浮萍、水韭菜、野茭白、蘆葦等。
2.陸生植物∶各種馬攀草、小薊頭、三棱根(芹草)、野芹菜、馬齒莧(豬酸酸)、野莧菜、刺莧、竊衣(臭姑娘)、落得打(落打)、野蕈、狗尾巴草、葛婆藤、水青頭、灰蓼頭、羊人參、瞿叮叮、蛇莓(蛇果果)、白茅草、桿棵、野茄棵、蕨、蟋蟀草、菊芋(洋生薑)、老紅眼睛藤、羊咩咩草、棉絮胎草、豬泱泱草、饅頭草及許多不知名的雜草等。
3.藥用植物∶車前草(打官司草、闕團草)、益母草、苦蒿草、艾(蓬頭)、菖蒲、野菊花、龍葵、金錢草、魚腥草、野白頭(滾蔥)、牛膝、枸杞、大黃、接骨木(扞扞活)、瓜蔞(狗桔梨)、天麻蘆、血見愁(野棉花)、馬蘭、青蒿、首烏、臭梧桐、蒼朮、半夏、澤漆、野葫蘿蔔等數十種。
野生動物
碧溪境域地處沿江平原,陸上無大型的野生動物,現有可分類為∶
1)魚類∶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鯿魚、鯽魚、鰟鮍魚、白魚、泥鰍、黑魚、鰣魚、綿魚、鱭魚、毛鱭(鰟鮮鮮)、唇槍魚、白吉魚、鱸魚、鯔魚(烏鯔、黃鯔)等。
鳥類∶烏鴉、喜雀、麻雀、黃雀、雉(野雞)、老鷹、斑鳩(鵓鴣)、大杜鵑(布穀鳥、家家咕咕)、啄木鳥、貓頭鷹、家燕、白頭翁、野鴨、鸕鶿(水老鴉)、麻夾夾等。
哺乳類∶狸(香狸貓)、豬獾、狗獾、黃鼬(黃鼠狼)、家鼠、田鼠、刺蝟(偷瓜畜)、蝙蝠、江豚(江豚豬)、野兔等等。
經濟概述
1984年,碧溪鎮(含碧溪、滸浦、吳市、東張)工業產值2.071億元、財政收入702萬元、人均收入661元。2008年碧溪鎮(含碧溪、滸浦、吳市、東張)預計工業產值168億元,是1984年的81倍;財政收入5.08億元,是1984年的82.6倍;人均收入12432元,是1984年的19倍。
2010年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碧溪新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6.38億元,同比增長27.38%;工業總產值、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和工業開票銷售收入分別達590億元、570億元和545億元,同比均增長20%以上;財政總收入44.1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5.2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2.1%和37.7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104.7億元,其中工業投入86.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9.58%和86.37%。 全年實現註冊外資10億美元,同比增長173.6%,淨增民營經濟註冊資本36.67億元,實現到賬外資3.56億美元。
2011年上半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2.84億元,增長28.4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1億元,增長30.5%;完成工業產值357.27億元、銷售收入339.81億元、開票銷售收入330.32億元,分別增長29.74%、28.88%和26.8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5.64億元,其中工業投入59.45億元,分別增長84.83%和78.78%;實現進出口總額21億美元,同比增長34.25%。
社會事業
衛生
解放前,醫療衛生主賴中醫。吳康候、庚宗顯等是本地行醫頗有名望和一定造詣的醫生。吳康候醫生不僅潛心於中醫,對西醫亦有研究。在1949年解放前後始用中、西醫結合治病,深受民眾歡迎。截止解放前夕,有中醫10人,草醫1人,及少數外來游鄉“郎中”,為里人看病、治病,無任何醫療、衛生、保健機構,普遍缺醫少藥,民眾患病治療,十分困難。環境衛生更差,垃圾充塞街衢,露天糞坑散布四周,髒亂而不堪寓目。夏秋之際,蚊蠅肆虐,人民健康無保障。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醫療衛生事業,關心人民健康,組織個體醫生,從聯合診所發展到衛生院。環境衛生伴隨新型集鎮建設同步發展。以整治環境、除害滅病的愛國衛生民眾運動,衛生面貌發生巨變,已基本上接近全國衛生先進單位滸浦鎮水平。1986年後連續三年被評為“蘇州市文明衛生先進單位”;1989年度榮獲“江蘇省愛國衛生先進單位”稱號,1992年度,被評為“省級衛生鎮”;1990年獲國家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全國村鎮文明集鎮”稱號,並列入全國村鎮名錄。1993年11月19日,命名為“滅蟑螂先進鎮區”。
農村衛生室∶1969年各生產大隊(村)合作醫療站相繼建立,後改稱衛生室,現復為合作醫療站。境域22個大隊,均建有衛生室,配1—2名受過專門培訓的“赤腳醫生”,負責一般常見病,婦幼保健等普通醫療業務,1993年,合作醫療站22個,醫務人員37名。2.廠校保健室∶1980年後,隨著工廠、企業的發展,工人民眾的增加,各廠先後組建保健室。1993年羊毛衫廠、機械廠、電子廠、文化紙品廠、滌綸廠、拆船廠、農具廠、建材廠、精毛紡廠、中學、布廠、利巨有限公司等共設有13個醫務保健室,一般配醫生1名,村辦廠則由所在村保健室負責。
文化
1981年,碧溪文藝宣傳隊,創作排演越劇《鳳仙》,公演後反響很大,不僅《新華日報》刊登劇本,介紹劇情,且受到省、地、縣各級政府表揚,並獲蘇州地區農村文藝創作節目演出獎。
1985年創作的滬劇《雙燕飛》,參加縣、地、省文藝匯演受到表揚獎勵。
1992年創作的舞蹈《陽澄春來早》,參加省文化工作會議現場演出,並於2月28日,參加南通電視台主辦的“歡樂元宵”文娛晚會現場直播演出。文化站的文娛宣傳隊和中心創作組,自成立至1986年,共創作50多個劇目,巡迴演出275場次,觀眾達16萬人次。碧溪文化站在繁榮文化事業,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文化素質起了積極作用,屢獲殊榮。
1982年,江蘇省蘇州地區行政公署授予“農村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稱號;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授予“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大力開展農村文化事業”錦旗;1991年,蘇州市文化局授予“一級文化站”錦旗以及常熟市人民政府、常熟市文化局授予的“先進單位”、“先進文化站”等錦旗。1993年獲蘇州市文化局授予的“先進文化站”。
科技
2011年榮獲蘇州“姑蘇人才”3人,市領軍型人才創業創新計畫10個,引進西北工大和人民大學研究院,累計達9家,大連理工、華東理工、南京理工研究院校企合作全面展開,初見成效。申報省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高新產品10隻,申報各類科技計畫及資助項目59個。
歷史文化
飲食
解放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家吃麥粞為主,搭吃南瓜、山芋、玉米等雜糧,少數人家吃大米摻麥粞飯。鹹菜、醬、蘿蔔乾是常年菜餚。今百分之百吃大米,菜餚葷、素皆有,並注重營養。今筵席輕大菜,重海參、蹄筋等“細貨”熱炒,量少花樣多,不過味多雷同。近年花色酒增多,汽酒、啤酒農村中普遍飲用。解放前多飲紅茶,農村夏天則飲大麥茶、竹葉茶,今多數飲綠茶,青年人暑天喜歡吃冷飲,各色飲料。
習俗
二月二,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日家家要吃撐腰糕,並用小紅紙寫上“二月二,蜒蚰、蜈蚣、蟑螂都入地”之語,倒貼在諸蟲出入的地方和各種生活用具的腳上,以誡蟲類不許出來,俗稱貼蜒蚰榜。並有“二月二,雁門開,吃了餛飩就發財”之俗語。所以是日,家家都吃兜財餛飩。解放後,貼蜒蚰榜已廢,吃餛飩,吃撐腰糕仍沿襲至今。
三月三為上巳節。原定在三月上旬的“巳”日,以後固定在三月初三這一天。用紅紙條寫上“三月三不許螞蟻上高山”,斜貼在灶上,認為可驅除螞蟻。還有“大蒜炒馬蘭,吃了游南山”之說。
立夏是農曆初夏的一個重要節令,有嘗“三鮮”之說。地上三鮮為莧菜、蠶豆、蒜苗;河裡三鮮為鰣魚、白蝦、海螄;樹上三鮮為櫻桃、梅子、香椿頭。民間一般以地上三鮮為主。是日午後稱體重。
夏至,新麥登場,有吃餛飩的習慣。舊時有“夏至勿吃餛飩,死後沒有墳墩”、“夏至不吃粥,死則無人哭”之說。六月六為天貺節,有“貓狗洗冷浴”之說。婦女曬藏冬衣。
七月七為“七巧節”,又名“女人節”。相傳七夕有“牛郎織女鵲橋會”云云。這故事由來已久,在漢代之前就已產生。傍晚看天上雲彩變幻,民間稱“看七彩雲”。
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節”,傳為釋迦牟尼成佛日。各寺廟、庵堂取稻穀果實煮粥供佛。民間效學形成“吃臘八粥”的習俗。
十二月廿四為“送灶日”,家家戶戶置以酒、糕點、果品,焚香點燭供敬灶神,俗稱“送灶家老爺上天”。
榮譽成就
昔日的碧溪,曾經以“離土不離鄉”的“碧溪之路”享譽全國。如今的碧溪,憑藉國家級常熟經濟開發區、國家一類口岸--常熟港、常熟出口加工區、常熟市城市副中心--濱江新市區等無形品牌而日顯生機;依託世界第一斜拉橋--蘇通長江大橋橋頭堡、蘇嘉杭高速和沿江一級公路交匯等區位優勢而倍增活力.先後榮獲“中國毛衫名鎮、國家衛生鎮、國家級生態鎮、江蘇省園林小城鎮、江蘇省化纖名鎮”等榮譽。
如今的碧溪,傳承著敢於創新、勇於實踐的“碧溪之路”精神內涵,以“創先爭優進位”為工作主線,加快實現“體制創新”和“角色轉型”,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農業現代化和管理社區化”三大進程,緊抓“服務沿江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創新社會管理、提高民生質量”工作重點,進一步解放思想、團結拼搏、銳意進取,為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千億產業、實現跨越發展”、常熟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