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腦膜轉移瘤

硬腦膜轉移瘤(MM)又稱腦膜癌病(MC)、癌性腦膜炎,是由於惡性腫瘤細胞在腦和脊髓蛛網膜下腔和軟腦膜內瀰漫性轉移,並隨血管周圍間隙侵入腦皮質而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轉移。可累及顱神經或脊髓神經根。組織學表現與原發癌相似,癌組織可有不同程度壞死、液化或出血,致使腦組織水腫,腦脊液循環障礙而引起嚴重後果。

病因

本病是由於惡性腫瘤細胞在腦和脊髓蛛網膜下腔和軟腦膜內瀰漫性轉移,並隨血管周圍間隙侵入腦皮質而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轉移。可累及顱神經或脊髓神經根。

臨床表現

MM發生率占全身腫瘤轉移病人的4%~7%。隨著腫瘤患者診斷率提高和生存期延長,臨床上該病有增多趨勢。

患者可早期出現腦膜刺激症狀和顱內壓增高的表現,如劇烈頭痛難以緩解、噴射性嘔吐、癲癇發作等,查體可見視乳頭水腫、腦膜刺激征等。個別患者出現聽力受損。

檢查

1.腦MRI增強檢查

可對MM的診斷提供重要客觀依據,可發現直徑>0.3厘米的轉移結節和厚度>0.2厘米的腦膜增厚,其陽性率可達33%~78%。根據腦膜受損範圍可有四種表現形式:全腦膜硬化、結節樣階段性腦膜強化、室管膜下強化和腦室擴張。

2.腦脊液(CSF)

查到癌細胞是診斷腦膜轉移瘤的確診依據,其確診腦膜瘤的敏感性為75%~90%,特異性為100%。特別是對未發現原發腫瘤的患者,可能成為惟一活體診斷手段,第一次陽性率為12%~38%。動態監測將明顯提高診斷的敏感性。

治療

目前對於MM多採取姑息性治療,如全身化療、鞘內注射、腦部放療和對症支持治療。對源於惡性淋巴瘤、肺癌和乳腺癌者,可行鞘內注射甲氨蝶呤和地塞米松,效果較好,生存期可達13~33個月。頭部放療和鞘注化療均對頭痛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但遠期療效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