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分布在貴州省銅仁地區石阡縣(湯山鎮)縣城周圍10公里的範圍內。 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45平方公里,地處貴州省東武陵山脈西南邊緣,雲貴高原向湘西低山丘陵過渡地帶,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石阡縣,有泉都之稱。溫泉群風景名勝區,現已探明的溫泉出口共17處,此外,還有一條地下熱水河――凱峽河地下熱水河,一個熱水溪――溪溝溫泉。 石阡溫泉群中有代表性的是:城南溫泉、萬安溫泉、凱峽河地下熱水河和施場溫泉。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城南溫泉。 城南溫泉,又名石阡溫泉,位於石阡縣城南邊的松明山麓,龍川河右安。出水口高出龍川河水面12米,泉水從石隙中湧出,水溫47.5攝氏度,出水量45.83噸/小時。晝夜不捨,奔瀉入河。 如今,城南溫泉處建有長廊、男女大池、小池、茶樓等設施。 石阡溫泉群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太虛洞、楓香風洞、白沙犀牛洞、石舟、凱峽河地下熱水河、溪溝溫泉、洋溪峽谷、雲台石林、河閃渡風光、被稱為梵淨山姊妹山的佛頂山。 在石阡縣旅遊的其他看點:有700多年歷史的“戲劇活化石”儺堂戲、有200多年歷史的木偶戲、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花燈、茶燈、龍燈。簡介
石阡,地處黔東北,因地質構造奇特,地熱資源十分豐富,溫泉出露點達20餘處;另有一條地下熱水河和熱水溪,素有泉都之稱。在眾多的溫泉中,以石阡溫泉最為盛名。石阡溫泉,又名城南溫泉, 水溫47.50C,出水量為45.83噸/小時。熱氣騰騰,水聲嘩嘩,奔瀉入江,源泉滾滾,晝夜不捨,冷曖相融,浪濤拍岩,珠飛玉濺,蔚為驚嘆。清郡守崔詩有贊曰:"斯泉靈幻極,地噴水如湯。暖沸膚添潤,雲蒸氣自香。人心能去垢,炎世就生涼。獨有探奇客,臨流歌未央。"泉水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浴後可淨膚發,愈風濕瘡諸疾。《石阡縣誌》(民國)載:"冬浴則身暖而寒退,夏浴則體輕而閔生,夜浴則睡眠安穩,疲浴則精神復振......神話流傳
歷史
溫泉於人之身體健康,受益匪淺。關於溫泉的起源,當地有神話流傳。從前,一勘輿家由雲南驅趕火龍,行抵石阡,見山水幽美,物產豐富,人民勤勞儉樸,不忍離去,乃將火龍鎮於江底,尾在雲南,頭在石阡,從地下噴出溫泉,利民浣浴。勘輿家臨終前,囑將其埋葬於溫泉北面小山上叢林間,罩以三層石塔,永鎮火龍於其下,為石阡萬民世代謀幸福。溫泉所臨江河,乃有龍底江或龍川河之名。
約16世紀前,溫泉尚無建築物復蓋 ,人井為池,始濯於雲蒸日照之中,舊志稱為"溫泉浴日"。溫泉初具規模,始於明萬曆三十年(1606年)冬,由雲南人江大鯤任石阡知府所創建,距今393年。自此以來,歷代官府百姓幾經籌款改擴或重建,終於形成設施完善、規範宏大和集洗浴、遊覽於一體的省級風景名勝。據《貴州通志》載:大者如盤屋,小者中有石門,環為太極,可供出入,而景象尤奇。"1920年,始建簡易女塘,乃有上、中、下三塘及官塘,為官僚紳士所用;中為男民塘,系後來掘地"。有銘碑豎於官塘院中:"泉溫可濯,水清可鑑,男女有別,德不踰閑。"碑文書法造詣高,隸書陰刻,明快清晰。
官塘之水
由地蒸蒸日上,由古老石泉中湧出,夾以氣泡,如鼎沸然。清河南任元敏詩曰:“滾滾長流似沸湯,松明山下甃方塘。”中塘之水,由塘壁石隙中平流而出,下經女塘瀉入江中。清光緒年間,知府趙爾巽興修水利,曾將泉水引出經石槽直通全街,每10餘戶設石制蓄水池,以浣洗防火之用,趙離任後,阡民感其德政,建思趙門於街北以紀念。1936年,英國傳教士R·A·勃沙特隨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長征經石阡,洗浴於溫泉。回國後,在所著《神靈之手》一書中,對石阡溫泉濃墨重彩介紹:“石阡城外的斷岩外有三個溫泉,最上面的那一個雖然小一點,但溫度較高,主要供官員享用。中間的供一般人洗澡用,最下面的那一個則為婦女專用,婦女除洗澡之外,還在裡面洗衣服”。
人民溫泉
建國後,人民政府曾多次修擴溫泉,改名為人民溫泉,不分官塘和民塘,只設男塘和女塘。另引水新建國營溫泉,內設男女浴池,附設旅館、餐館、茶樓、理髮室和小賣部,以供旅遊食宿停車之便。1992年7月,石阡溫泉重建工程破土動工,1993年底建成長廊、男女大池、小池、茶樓等設施,主體建築坐東各西。由大門而進建有長廊、聚景亭、武侯詞、太白祠、斗姆閣、茶樓、石塔、碑群等風景群。與松明山麓、龍川河、溫泉大橋渾然一體,成為貴州高原的璀璨明珠,是貴州東線旅遊的重要景點。隨著石阡縣城公布為省級文化名城後,石阡溫泉群又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交通路線
石阡溫泉在石阡縣城南松明山下。要想到達石阡,先經過湘黔線乘車到達玉屏或者鎮遠都可以,也可以先到貴陽。從貴陽、玉屏、鎮遠都有到石阡的長途汽車。全國省份遊客也可乘火車先到玉屏,火車站有每人2元的三輪摩托可到他們縣城的汽車站。玉屏—銅仁25元,銅仁—江口15元,江口—石阡縣35元。
在銅仁乘坐到石阡的中巴,到了石阡後轉乘到溫泉的中巴車可到達石阡溫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