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鏡[杜甫詩歌]

由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五言律詩,詩聖杜甫在遊覽武擔山時以“石鏡”為題詠詩有“獨有傷心石,埋輪月宇間”之句,睹物生情溢於言表。

基本信息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律】

原文

蜀王將此鏡,送死置空山。

冥寞憐香骨,提攜近玉顏。

眾妃無復嘆,千騎亦虛還。

獨有傷心石,埋輪月宇間。

注釋

《石鏡》:《琴台》二詩,黃鶴編在上元二年成都內。【顧注】公詩有云:“石鏡通幽魄,琴台點絳唇。”乃後來夏遊者。《華陽國志》:武都有一丈夫,化為女子,美而艷,蓋山精也。蜀王納為妃,無幾物故。蜀王遣五丁之武都,擔土作家,蓋地數畝,高七丈,上有石鏡表其門,今成都北角武擔是也。後王悲悼,作《臾邪》之歌、《龍歸》之曲。《寰宇記》:冢上有一石,厚五寸,徑五尺,瑩徹,號曰石鏡。楊德周曰:《路史》:開明妃墓,今武擔山也,有二石闕。武陵王蕭紀掘之,得玉石棺,棺中美女,顏色如生,體如冰,掩之而寺其上,鏡周三丈五尺。

蜀王將此鏡,送死置空山①。冥寞憐香骨②,提攜近玉顏③。

眾妃無復嘆,千騎亦虛還。獨有傷心石,埋輪月字間④。

(上四敘石鏡之由,下則睹鏡而生感也。當時留石表墓,為憐香骨,故攜鏡以對玉顏。及送葬之後,眾妃既去,千騎亦歸,獨有山留片石,長映月光而已。傷心石,謂哀思寄於此石。歡,謂送葬哀聲。他注謂眾妃妒寵,美人亡而無復嘆恨。語意太曲。)

①《易林》:“悲哀哭泣,送死離鄉。”

②謝惠連《祭古冢文》:“號為冥寞君。”張華詩:“死聞俠骨香。”

③《神女賦》:“苞溫潤之玉顏。”

④輪,指圓鏡。後漢張綱埋輪都亭,此借用其字。江總詩:“月字照方疏。”宋之問詩:“賓至星槎落,仙來月宇空。”兩詩,譏古人之好色也。一則死後猶憐,一則病中尚愛。當時眷戀若此,豈知美人黃土,鏡前無色,台畔無聲,則痴情皆屬幻相矣。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