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細石、細理石、軟石膏、寒水石、白虎。
主要成分
含水硫酸鈣(CaSO·2HO)。
性味
味甘、辛,性大寒。
歸經
歸肺、胃經。
功效
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斂瘡生肌,收濕,止血。
主治
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
用法用量
15~60g,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多煅過用,研末撒;或調敷。
相關配伍
1、治表熱未解,肺熱咳嗽: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2、治陽明氣分熱盛: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熱,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白虎湯)
禁忌
凡陽虛寒證,脾胃虛弱及血虛、陰虛發熱者慎用。
生理特性
石膏是單斜晶系礦物,常產于海灣鹽湖和內陸湖泊形成的沉積岩中。
產地
全國23個省都有石膏礦產出,其中以山東省石膏礦最多,主要石膏礦區有山東棗莊底閣鎮,內蒙古鄂托克旗、湖北應城、吉林渾江、江蘇南京、山東大汶口、廣西欽州、山西太原、寧夏中衛石膏礦等。優質石膏資源主要分布於湖北應城和荊門、湖南衡山、廣東三水、山東棗莊、山西平陸等地區。
炮製
採集加工
一般冬季採挖,由礦中挖出後,去淨泥土及雜石。
炮製方法
煅石膏:取淨石膏塊或粗粉,置無煙爐火或適宜的耐火容器中,或武火加熱,煅燒至紅透,酥脆時取出,涼後碾細。
鑑別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為纖維狀的集合體,呈長塊狀、板塊狀或不規則塊狀。白色、灰白色或淡黃色,有的半透明。體重,質軟,縱斷面具絹絲樣光澤。氣微,味淡。
藥性鑑別
1、生石膏: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2、煅石膏:煅石膏收斂生肌。
相關論述
1、《本草衍義補遺》:“石膏,本陽明經藥,陽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緩脾益氣,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頭,又入手太陰、少陽,而可為三經之主者。研為末,醋研丸如綠豆大,以瀉胃火、痰火、食積。”
2、《本草綱目》:“東垣李氏雲,立夏前多服白虎湯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過也,陽明津液不能上輸於肺,肺之清氣亦復下降故爾。初虞世《古今錄驗方》治諸蒸病有五蒸湯,亦是白虎加人參、茯苓、地黃、葛根,因病加減。王燾《外台秘要》治骨蒸勞熱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針者一斤,粉甘草一兩,細研如面,日以水調三四服,言其無毒有大益,乃養命上藥,不可忽其賤而疑其寒。《名醫錄》言睦州楊士丞女,病骨蒸內熱外寒,眾醫不瘥,處州吳醫用此方,而體遂涼。愚謂此皆少壯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氣虛血虛胃弱者,恐非所宜。廣濟林訓導年五十,病痰嗽發熱,或令單服石膏藥至一斤許,遂不能食,而咳益頻,病益甚,遂至不起,此蓋用藥者之瞀瞀也,石膏何與焉。”
3、《藥征》:“《名醫別錄》言石膏性大寒,自後醫者怖之,遂至於置而不用焉。仲景氏舉白虎湯之證曰,無大熱,越婢湯之證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則仲景氏之用藥,不以其性之寒熱也可以見己。余也篤信而好古,於是乎為渴家而無熱者,投以石膏之劑,病已而未見其害也;方炎暑之時,有患大渴引飲而渴不止者,則使 其服石膏末,煩渴頓止,而不復見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4、《神農本草經》:“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產乳,金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