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1909年置石橋鄉,1935年改石橋鎮。轄柏香村、 筆架村、陳家壩村、渡壩村、二峨村、方家寺村、虎山村、黃泥堰村、黃竹村、回龍寺村、火燒店村、建合村、解放村、利民村、菱角村、三溪村、上安村、射洪村、深灣村、石廠堰村、水東村、天星村、鐵堰村、同合村、同心村、筒車村、團結村、萬家壩村、萬家堂村、窩窩店村、先明村、燕子村、楊柳村、野貓村、永愛村、永達村、永久村、玉皇村、皂角村、增產村、走馬村、佘家村、沱江村43個村委會和6個居委會。
歷史
石橋鎮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漢朝石橋便開始生產井鹽,清朝時政府在石橋設管理機構,收取鹽稅。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使石橋外地人口大增,被稱為“六省會所”的福建會館、廣東會館、貴州會館、陝西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隨之建立,以便協調六省移民和商人糾紛。抗戰時期,石橋是有名的川中金融中心、水運碼頭和商貿中心,號稱四川四大古鎮之一。當時,全國有13家銀行在此設立分行,鎮內當時雲集了一百多家茶館,文化事業一片繁榮,以致簡陽縣衙由簡城鎮遷至此。戰後,隨著水運業的衰落,石橋也隨之衰落,以至現在鮮有人知到這個曾經的川中名鎮。
交通
濱臨沱江,水運發達,曾有“小漢口”的別稱。民國時期,猶其是抗戰期間,石橋水運發展到極盛,石橋碼頭停靠的船只有時多達千艘,出現了壯觀的“水市”之景。因此,民國二十四年,國民政府中央局在石橋設立了“四川省水上警察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公路、鐵路運輸的迅速發展,石橋碼頭的盛景已不復存在。
經濟發展
品牌企業有:石橋掛麵、建元油脂有限公司、國髮油脂有限公司、農業產業結構大地公司、水力發電等二十多家企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油菜籽、兼產甘蔗、薯類和豆類,特產有金劍、玫瑰香柑等10000畝、花椒5000畝、優質苗木基地2000畝、黃背木耳、中藥材。養殖業以生豬為主,自21世紀來山羊 、獺兔養殖發展迅速。石橋、解放鄉的蔬菜生產、小家禽養殖,石埝鄉的藥材生產和山羊養殖,海井鄉的果品、優質苗木生產,赤水鄉的海椒、黃背木耳生產已具規模,形成產業。石橋掛麵聞名遐邇。現代女作家羅素的故里,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科技示範鎮,國家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試點區。
古鎮文化
古鎮九蓮燈
九蓮燈”由遠古清明的“城隍出駕”等祭祀性活動演化而成,並伴以“獅燈”、“腰鼓”、“彩船”等形式,組成規模較大的民眾性表演隊伍。相傳在解放前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鎮上的屠戶(即人們常說殺豬的),由於平時殺生太多、殺氣太重,為了驅災避難,他們便要在這天掛上“九蓮燈”。所謂燈,是由民間的手工藝人特別製做的,狀如蓮花。具體做法是:由白鐵皮包著一個能盛油的小壺(石橋人稱“巴壁燈”),在壺的背面焊著一個小鉤,狀如魚鉤以便掛入人體,而在燈的正面伸出一根長約一寸的小嘴,這是用作插入燈芯點火用的。
祭祀活動開始之前,必須有九個身體較壯的屠戶先淨身(洗澡),以保持身體乾淨,然後赤裸著上半身,由帶頭的長者分別在每人的前胸、上腹、後背、兩臂和額頭上掛上九盞特製的“蓮花燈”。掛的時候,長者用左手牽起掛燈人上身外的一層皮,右手把“蓮花燈”背面的小鉤直接刺入人體掛在這層皮上,而巧妙的是,在不採取任何麻醉措施的情況下,被掛的人感覺不到疼痛;燈掛好以後,掛燈人的雙手必須伸直,以便兩枝龍頭杖能夠插在腰間;然後在掛燈人的額頭上纏一條青紗(絲帕),戴上一副墨鏡,腰上再纏一根青紗以防元氣外泄,腳上必須穿草鞋;最後在每盞燈里裝滿重約一兩的菜油,整個準備活動就完成了。
祭祀活動開始。九九八十一盞“蓮花燈”同時點燃,以“九蓮燈”為表演主體的隊伍行進在路中央,而周圍伴以獅燈、龍燈、逗么妹、腰豉、抬花轎、扎彩船等表演,場面煞是壯觀。象徵著吉祥幸福的彩游表演隊伍行進在石橋古鎮的大街小巷,觀者如潮,而整個表演將要進行一天左右的時間
古鎮建築
石橋鎮建築,是典型的移民古鎮,抗戰時期是石橋古鎮最輝煌的時期,這裡曾經是川中有名的金融、商貿中心和水陸碼頭,號稱“四川四大古鎮”之一。那時,全國十三大銀行在此設立了分行,鎮上有六大會館、九大碼頭、一百多家茶鋪,也是過去簡陽縣的衙門所在地。可見當年的繁華程度。如今很多地方被現代建築代替,只剩下充滿滄桑感的古鎮三條老街,不少的古建已年久失修,搖搖欲墜,懸樑飛瓦,面臨坍塌。(圖為:陝西會館,也叫關帝廟,位於陝西街。石橋鼎盛時期,共有六大會館,如今僅陝西會館巍然矗立雜草之中,已是破敗不堪,但主體還算完好,飛檐吊角,氣勢不減。此會館權屬成都軍區,雖人去樓空,幸能殘存,今已全面封館,常人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