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概況
轄9個行政村,總人口18286人,農業人口16015人,71個村民小組,8個居民小組,總戶數7219戶。鎮內基礎設施良好,有綿三、綿中、一環、二環等數條省級公路穿越全境,有4路、5路、6路等十多條公交線通達,水、電、氣、通訊、有線電視、寬頻網達到""五通"",至2015年,石塘經濟和各項社會目標任務不斷邁向新的台階,鄉鎮連續6年榮獲省""百強""鄉鎮、市""十強""鄉鎮殊榮,多次榮獲市、區""六好鄉鎮黨委""、""先進基層黨組織""、""計生、文化工作先進鄉鎮""等光榮稱號。
石塘鎮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
總人口 | 38537 |
男 | 20513 |
女 | 18024 |
家庭戶戶數 | 8887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37018 |
家庭戶男 | 19508 |
家庭戶女 | 17510 |
0-14歲(總) | 6461 |
0-14歲男 | 3381 |
0-14歲女 | 3080 |
15-64歲(總) | 30319 |
15-64歲男 | 16235 |
15-64歲女 | 14084 |
65歲及以上(總) | 1757 |
65歲及以上男 | 897 |
65歲及以上女 | 860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0005 |
資源環境
地貌以淺 丘為主,土地肥沃,氣候溫和,
經濟發展
2002年鎮黨委、政府制定了""三環五業""、""三線兩片一園區""的發展思路,從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為出發點,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招商引資為切入點,以增強全鎮綜合實力為目標,大力實施""科教興鎮、工業強鎮、三產富鎮""戰略,促進石塘經濟跨越式發展。2002年實現國民經濟GDP5.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3億元,(其中:工業產值5.7億元)財政收入21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64元。2002年6月18日綿陽石塘工業園正式掛牌成立,同年9月被批准為綿陽市級工業園區。綿陽石塘工業園地處城市一環路與二環路之間,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啟動區5.3平方公里,是綿陽城市周邊與城市中心直徑距離最近的一個工業園區。
石塘鎮農民種植葡萄已有20多年歷史,過去由於單家獨戶,不成規模,加之產品單一,技術落後,難以形成產業氣候。如今,葡萄已經成為石塘農業增收的骨幹項目,成為全鎮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預計今年僅此一項就可以幫助全鎮果農人均增收200元,而這得益於該鎮科學種植和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撐;
為了將葡萄產業做大做強,將相關的農業項目向葡萄產業傾斜聚集,帶動產業升級。該鎮利用國家災毀耕地復墾項目資金,對葡萄種植土地進行了整理,將秸稈、牛糞、酒糟混拌填入進行土壤改良,園區內土壤達到有機葡萄種植標準;建U形槽溝渠、建沉沙凼18口,精修擴容塘堰,解決了灌溉水源問題,利用血防水改旱項目,擴大葡萄種植面積;
鎮上還專門開闢300畝葡萄精品示範園區,充分發揮龍頭的引領作用。示範園區細分為有機葡萄標準化種植示範區、新品種引進培育新技術推廣實驗區、葡萄文化觀光區三個園區,以葡萄時尚文化為主題,集葡萄展示、栽培示範、採摘體驗、餐飲休閒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凡新品種、新技術必須先在這裡試驗,確認可行後再全面推廣,既提高了生產力,又增強了果農的種植信心。兩年時間,示範園區就先後成功培育無核王子、希姆勞特、雨水紅、蜜汁等10多個優質高產品種,輻射周邊上百戶果農,栽培面積達3000多畝;
為提高產品質量,該鎮不斷提高葡萄產業的標準化種植、組織化經營程度,各合作社在果園管理上實現“六統一”,即統一實施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標準,統一修剪,統一用袋種類和套袋時期,統一施肥種類和時間,統一澆水次數和時間,統一安排採摘時間,確保生產的果品達到國家綠色食品標準,創優品牌。如今,石塘葡萄已經占據綿陽葡萄市場的40%左右,為全鎮帶來3800餘萬元的產值。
鄉鎮建設
涪城區石塘鎮在農房重建中通過搞好試點示範工作,點面結合,帶動全鎮災後農房建設。示範點重建21戶全部竣工,全鎮重建214戶,開工214戶,竣工199戶。石塘鎮因地制宜,統一規劃,確定蟠龍村7社為該鎮災後農房重建示範點,帶動全鎮農房重建有序推進。鎮村社分別成立了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協調解決示範點建設過程中用水、用電及規劃設計工作,由鎮上比選有實力、作風硬的施工單位負責示範點農房重建工作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工作。同時,加強安全、質量、價格監督管理,成立專門機構,嚴格實行“一崗雙責”,明確施工方和技術人員的安全責任。鎮黨委、政府積極做好資金、建材、工匠等協調工作,確保了示範點農房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快速進行,有效推動了全鎮災後農房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