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矮雙線䲁
學名Enneapterygiusnanus
命名者(Schultz,1960)
科中文名三鰭䲁科
科號科名F445 Tripterygiidae
俗名狗鰷、三鰭䲁
食用魚類否
模式種產地LagoonreefatRujoruI.,Eniwetok[Eniwetak]Atoll,w.Pacific
觀賞魚類否
有毒魚類否經
濟性否
世界分布台灣至澳洲
台灣分布南部
最大體長3cm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棲息深度1-30公尺
同種異名
Tripterygionnanus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沉等,1993);Fishbase(2006);Fricke,R.,1997.TripterygiidfishesofthewesternandcentralPacific,withdescriptionsof15newspecies,includinganannotatedchecklistofworldTripterygiidae(Teleostei)..ThesesZool.29:1-607
典藏標本
NTUM07055.NTUM07841.USNM00259167.
英文名
Pygmytriplefin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形小,圓柱狀。吻極尖,上頜向後延伸至眼前緣下方;上下頜齒小,外列齒較大;鋤骨齒排列呈倒V形;齶骨無齒;眼眶上緣皮膜與鼻瓣膜均細長,無鋸齒緣。頤部感覺孔2+1+2。頭、頸、腹部及胸鰭基無鱗,其餘被櫛鱗;第一與第二背鰭基無鱗;腹部後緣具少許圓鱗;側線不連續,分為前後二段,前段側線為孔鱗,孔鱗側線不陡降,末端位於第二背鰭第8-9棘下方;後段側線為缺刻鱗,缺刻側線鱗從孔鱗側線末端起延伸至尾柄;最後孔鱗與缺刻側線鱗列之間具一鱗列;側線上鱗列3。D.III+XI-XII+8-9;A.I+15-16;P.ii-iii+4-5+vi-vii;L.l.12+19;背鰭分成三枚;胸鰭末端達最後一側線孔鱗後方2-3鱗片處,即在第二背鰭的最後一棘下方,或稍後。體半透明,體側具不顯著之澹色及暗色斜帶。雄魚於頭部下方具濃密的色素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淺水域到外礁的礁頂至礁坡約30公尺深處,也被發現於高度隔離的潮池和潟湖礁區的浪拂區,偶出現於潮間帶之池沼。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台灣到澳洲西北部、拉帕及新加勒多尼亞。台灣分布於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