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不是力量

知識不是力量

本書論述主題是“知識不是力量”,由抨擊存在人們心中很久,已經根深蒂固的錯誤思想(知識就是力量),知識不是力量,知識只有得到良好的套用時才是力量。頃刻之間,培根這句被我們信仰了幾百年的經典名言似乎變得不堪一擊。網路時代,知識容易得到,見識卻未必容易產生。成功的本質不在於知識多寡,現在,無數的家長要求孩子多看教科書,狂做作業,以求增加更多的書本知識而忽視孩子思想的養成,最後培養出一個又一個隨波逐流的兩腳書櫥,成功而在於見識,思想的養成,本書講如何培養不是隨波逐流的意見領袖。他們的思考方式,值得我們觀摩學習。

內容簡介

知識不是力量 知識不是力量

網路時代,知識容易得到,見識卻未必容易產生。如何分辨兩者,還需回歸教育本身。蘇格拉底曾言:“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未經反省的教育,恐怕也站不住腳。作者身兼雙重身份——美國基礎教育里的家長和美國高等教育中的教職工,接觸了形形色色的師生與課程,將中美教育對比這個龐大的話題拆解為點點滴滴的日常記錄,以樸素好看的文字破解當下教育的沉默與困惑。

“‘臥底’美國教育,試圖借鑑的人似乎並不少。但不管是在巨觀或微觀的層面,一些教育者(包括家長)對美國教育的借鑑僅停留在方案和技巧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引進,結果自然淮桔化枳,不倫不類。學其方案而不解其因,就好比買個水龍頭帶到沙漠,別的什麼也不做,卻指望一擰就能出水。在和外部世界交往的時候,我們常聽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說。這種思維有時候讓我們忙於追逐方法上的奇技淫巧,忽略背後的思路和道理,故而往往停留在交往的表層,無法深入。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當然,我們也不應自卑,希望全盤照搬另外一個外來體系。教育事關人的思想和內心的很多東西,和人性一樣複雜。沒有一個體系,可以打包得齊齊整整,去完全替換另外一個體系。而比較與對照、反省與改進非但必要,甚至應該常規化、制度化。”(南橋)

最近常寫專欄的人中,徐賁和南橋的文章我比較願意仔細讀,前者是成名學者不論,後者很年輕、觀點也不盡成熟,但那種閒適、自信但不壓迫人的風格看起來比較舒服。

——安替(哈佛大學尼曼學者,專欄作家)

南橋真正理解中美教育的本質和異同。他的隨筆匯集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在詼諧幽默中蘊含了真知灼見和一顆赤誠之心。

——雷靜博士(雪城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亞洲教育手冊》、《電子鉛筆》的作者)

如果說作為譯者的方柏林是一個好演員,以精確的字句傳達原文之美;那么,作為作者的南橋則像是一個好導演,以親切的畫面,傳達他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觀察和反思。本書講的雖然是嚴肅的教育話題,卻如同一部好看的紀錄片。

——張文武(東西網總編)

在中國,教育問題是關注人數最多的話題;在中國,教育問題也是最令人絕望的話題。 南橋有理性,有見識,也很有耐心,掰開了,揉碎了,講的都是共識和常識。因為他是父親,不是中國的教育官員,一心想讓自己的孩子成人,而不是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成才。

——徐曉(作家、財新傳媒首席文化編輯)

南橋是一位深受尊重的教育者、作者和譯者,他生活在美國,充分利用了他在這裡的生活體驗。不論作為一個學者或是父親,他總有獨到眼光,讓人從多重視角去理解美國文化。南橋的判斷力敏銳,故而其視點也不同一般。交往接觸之中,他心態開明,心底良善,這也使得他的觀點充滿關切,且趣味盎然。

——埃達維娜·彭達維斯博士(作家、詩人、特殊稟賦教育教授)

南橋是和我有過合作的翻譯中最為出色者之一:他思維敏銳,富有洞察力和想像力。他也是一個跨國型的人物,對於中國、美國、愛爾蘭文化都涉獵深廣。和他合作期間,我發覺他能自如而優雅地穿越在各種文化之間。我恭喜他開始出版自己的圖書,我相信,他身上和我商談翻譯時所體現的那些品質,也一樣會他自己的書里體現。

——科倫·麥凱恩(美國國家圖書獎獲得者,《轉吧,這偉大的世界》作者)

南橋的寫作能力會讓大部分人羨慕。他十分熟悉中美兩種文化,筆調輕鬆,風格鮮明。他的文字幽默、精妙、尖銳、輕鬆,行文中還能看到各樣文化地標,這一切將他從一些自以為熟知中美文化的寫手中區別出來。他為中美文學的對話提供了一個新的標準。

——理察·查瑞特(麥格雷戈家族探險小說作者)

作者簡介

南橋,在美國高校從事課程設計工作,略懂文學翻譯,在《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東方早報》、金融時報中文網、財新網、東西網等擔任撰稿人或專欄作者,豆瓣九點、網易部落格熱門博主。著有《呀,美利堅》一書,譯有《轉吧,這偉大的世界》、《地之國》、《布魯克林有棵樹》、《一個唯美主義者的遺言》、《河灣》、《兩個世界之間:賽珍珠傳》等暢銷作品。

章節目錄

上篇 讓教育校正教育

知識不是力量

知道而無見識,徒增談資,於世無益,又有什麼意思呢?

名校公開課

學生離知識的倉庫多遠?一根網線而已。可惜教育商人蒙住了學生的眼睛,不叫他們看見身後的大江大河,而是高價一杯一杯賣水給他們喝。

學而無術

我倒希望大家眼睛一黑,啥規則也別去看,你就按照你看到的現象和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的思路去寫。

文學給我們的生活雪中送炭

當一個道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時候,當一個道理正說反說都頗有道理的時候,當你在邏輯里轉著圈子出不來的時候,看看小說吧。

教學改革從作業抓起

我們的作業通常是“基於知識”,而不是“基於問題”,或者“基於現實項目”。

南瓜與教改

《平衡記分卡》的作者開普蘭和諾頓曾有一句名言:“你衡量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

學生也可能是教改的阻力

你什麼時候見過小孩自覺自愿斷奶的?當學生面對與知識學習截然不同的真實任務,根本不知明確的步驟時,本能的反應就是緊張和排斥。

因材施教

種子撒在不同的土地上,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老師光把知識的種子撒下去還不行,還得根據不同的條件,該除草的除草,該施肥的施肥,否則怎么叫他們“園丁”呢?

己所不服,勿說與人

即便你有世界上最美的聲音,但沒有熱情,對方也會聽睡著。他說,你就把話筒上的這些小孔想像成一張張面孔。

可以跟屠夫學什麼

如果你的孩子仰望星空疲憊了,那就看看四周吧。當你去問屠夫他這一行是怎么一回事的時候,他一刀下去,切開的或許是一個社會的橫斷面呢。

精耕細作與粗放經營

問印第安射手的造箭心得,他說,其實把箭桿削直了,其他什麼的馬虎一點都沒有關係。如果箭桿不直,其他方面再完美無缺,也很難一矢中的。

如何毀滅天才

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愛因斯坦,不是因為他的智商超過所有人,而是因為在一些父母送孩子讀流行的法律或者會計的時候,愛因斯坦的父母沒有,結果他的智商被充分利用了。

育兒專家的孫子

當然,斯波克的孫子自殺和斯波克本人的學說未必有什麼關係,但我相信書中確有矯枉過正之處。

一隻毛蟲和兩代人

各種因素一起上,才造成了我們最後的“性乃遷”。

幼稚園在風中飄揚

環境這東西就是銅牆鐵壁,也總歸有那么幾個不甘心的人站出來,捅上幾個洞來。另外,也可以爭取不被環境之風颳倒,而是御風而行。

玩就是玩

我和兒子一起做了輛汽車,捏的時候命名為“勞斯萊斯”,出窯一看,癟了,於是改名為“酒後駕駛”。

獎賞是個糖衣炮彈

獎賞有時候卻起反作用,它讓孩子把目標集中在授獎者可能重視的目標、價值、標準、期待上,思維的自由性會因此大打折扣。

童年沒有起跑線

家長動輒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或許我們的比喻錯了呢?或許童年根本就沒有起跑線呢?而孩子們往往在東奔西跑中,錯過了童年。

中篇 臥底美國教育

動物學校

老校長想了個辦法,想搞搞遠程教育。他請來一隻名叫夏洛特的蜘蛛,說:“唉,你不是會網路教學嗎?”

美國小孩的閱讀

分級不是簡單地按年級劃分。比如,我女兒現在是四年級,但是經測試水平為8?5,即閱讀水平相當於八年級入學後第五個月的水平。於是,老師就有別的建議。

美國小孩的讀寫入門

在一開始的時候,拼錯了也能看懂。Dont u thnk so?

美國小孩做數學

我正要肅然起敬刮目相看,那孩子突然狂笑一聲,然後叫道:“A gazillion!”(天文數字!)

美國小孩的選擇

像我這樣擅長選ABCD的人,在如何選擇的方法上,反應就很慢。比如,“今天晚上去哪裡吃飯?”“隨便。”

美國小孩在學校被欺負怎么辦

如果小孩子經常從你這裡得到“他錯了”的反饋,以後在學校里的任何情況就不敢對你說了,這最可怕。

美國小孩的獨立教育

有個老太太回信了,提了三頁紙的問題,問她學什麼、怎么學,等等。同事的女兒一絲不苟地一一回復。不久,這老太太寄來了1200美元。

美國公立學校的特長教育

這種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橫向能力”培養,表面上看,或許不能讓孩子像去上英語興趣班那樣多記幾個單詞,但很能幫助他們將這些能力嫁接到縱向學科上。

美國小孩的品格教育

最好的品格教育應該歡迎學生的反饋,也應該給教育者自己提供持續培訓,不然就會是一紙空談。

美國學生的社會實踐

在學校做的是project,在社會上做的也是project,一旦養成思維習慣,就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從頭學起。

美國大學的進和出

大部分畢業生會在頭兩個工作的嘗試之後,終於定下心來,知道自己一輩子要做什麼。教育在學生人生當中產生長久影響的,也正是這第三份工作。

美國的師生互評

有學生說他很狗屁(He sucks),他的回答是:“你學了一學期哲學,從柏拉圖學到尼采,結果就吐出這點象牙來?”

美國教授面面觀

記得一位研究莎士比亞的英語系非終身教授說:“霍拉旭,天地之間,還有很多賬單,是你的哲學所不曾想到的呢。”

美國的中文學校

在美國的一些中國家庭並無信仰,他們不去教會,而家庭宴會又缺乏教育含量,反而是中文學校提供了一個社區有效交往的契機。

在美國發論文

比如,強調職位申請人自行定製的學術“成果組合”,彈性就比較大,參加學術活動、學術會議、相關社會服務這些都可以算入,而不以論文多寡定成敗。

美國高等教育的三大趨勢

讓不同模式的教育共同競爭其實是很有必要的。一個符合教育規律的體制,才有最大的國際競爭力。

歐巴馬式教改

政府提供4000美元的學費減免,但是學生必須用100小時的社區服務,換取這4000美元的減免。這個“以服務換學費”的做法,在各地施行時,出現了很多有趣的變種。

下篇 把學習放入學生的口袋

教育脫困是個技術活

印第安納衛斯理大學,不到二十年,學生人數從兩千上升到一萬五,就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未曾被服務”的群體,即經濟轉型期大批等待再就業卻沒有大學學歷的人群。

野雞大學的雞窩裡飛出金鳳凰

根據世界銀行2000年的統計,世界上最大的大學是遠程大學,即土耳其的Anadola大學。到了網路時代,一切都被冠上“e”的名字,於是就有了“e-learning”。

不是軟體的問題,而是做家長的問題

不能指望純粹用技術手段去解決社會問題……成天說這個不可以看,那個不可以看,不如告訴孩子該去看什麼,可以去看什麼。

將學習放入學生的口袋

“ME”一代學生向我們過來了,這不是說他們自私,而是說他們熟悉移動的工具“M”(mobile),也熟悉各種各樣電子交流的手段“E”(electronic)。

手機可以被禁止嗎

在學校,教育技術的套用,並不取決於一個產品看上去是否適合教學,而是取決於一個產品真正的普及程度。

萬變不離其宗:反思教育技術學科

評價科學工作者,是從學術角度,不管他們的研究是否投入使用,是否和社會有關,能否見容於社會。而技術工作者水平的高下,則取決於其解決方案的效率、效果、成本,以及諸如“美感”、“能接受”、“可持續”、“符合社會正義”之類的衡量標準。

無所不在的技術與學習

“教育技術的套用需精心選擇,謹慎行動。遠程學習未必適合所有課程、所有教學內容。所以我們不會要求所有老師都去參與。”

· · · · · ·

主題思想

本書的主體思想:

是教人如何成人,而不是成才。很多人忽視思想的培養,而去一味的上課,寫作業。還愚蠢的認為學校是最好的學習途徑,最後只是學到了沒用的知識,往往這些人講的話,也只有套話,空話,而不沒有自己的意見和思想,聽了讓人生厭。我們離知識有多遠?一根網線而已!網路上我們可以學到有用的知識,快而多。但是獲得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行百里路半九十,即使獲得所有知識最多也只是完成了一般,有知識,卻無見識,無思想,知識又有何用。思想比知識重要,趙括的“紙上談兵”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培養思想的本源在於教育,如何教育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知識是能力的源泉。一種知識如果沒有變成一種能力是悲哀的,但是一種能力一定要以多種知識作為基礎。所謂學以致用就是教我們把知識變成能力。而獲的知識極為簡單,本書旨在糾正我們的錯誤觀念。

媒體意見

如果說作為譯者的方柏林是一個好演員,以精確的字句傳達原作之美;那么,作為作者的南橋則像是一個好導演,以親切的畫面,傳達他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觀察和反思。本書講的雖然是嚴肅的教育話題,卻如同一部好看的紀錄片。
——張文武(東西網總編)
南橋是一位深受尊重的教育者、作者和譯者,他生活在美國,充分利用了他在這裡的生活體驗。不論作為一個學者或是父親,他總有獨到眼光,讓人從多重視角去理解美國文化。南橋的判斷力敏銳,故而其視點也不同一般。交往接觸之中,他心態開明,心底良善,這也使得他的觀點充滿關切,且趣味盎然。
——埃達維娜·彭達維斯博士(作家、詩人、特殊稟賦教育教授)
看南橋部落格,偶爾跟跟貼,常常推薦閱讀,讀很多篇後,看南橋在文最後發廣告,自己覺得老是這樣白讀人家的好文章,也有點不好意思,再說了,仍是喜歡圈圈點點地看紙質書的,於是就買了一本。……我很欣賞南橋這樣的人,很真實,沒有矯飾,也沒有拔高自己,該得意的時候就得意,想擔心的時候就擔心。讀得多了,就覺得文如其人,是值得信賴的文字。

編輯評價:這本書才明白自己好像越來越不會講話了。尤其是把一件事用簡單易讀的語言表述清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