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貨邏國

ara,當系《那先比丘經》中之彌蘭王)時,提多迦(Dhi^-tika)率五百阿羅漢前來弘法。 玄奘以‘睹貨邏’三字校正吐火羅的譯法,或許意在強調梵名原文Tukha^ra第二音節為長元音。 玄奘所見之睹貨邏國,當指臣服於西突厥阿史那氏葉護可汗的吐火羅國,非吐火羅人當年獨自立國的吐火羅。

(梵Tukha^ra、Tuh!kha^ra、Tus!a^ra,藏Tho-gar、Thod-dkar)
氣候溫和,多疾疫。由於冬末春初霖雨不斷,故僧徒每年自十二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皆行安居。其人民志性恇怯,容貌鄙陋,但粗知信義,甚不欺詐,多衣疊,少服褐。以金、銀等為貨幣。又,其語言稱睹貨邏語,由阿耆尼(焉耆)語、龜茲(庫車)語二種方言構成,屬印歐語系,與鄰近之印度、伊朗語系不同。
此地原為伊朗民族所居,屬古波斯帝國的一部分,後為亞歷山大大帝所征服,成為希臘人的殖民地。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出現大夏國。漢武帝時,大月氏(西方所謂Tokharoi或Tokhari的民族)奪取大夏的統治權,故兩漢三國時代皆稱其為月支國。爾後此地建立貴霜王朝,大肆擴展疆土。然西元320年後,陸續遭受印度笈多(Gupta!)王朝、波斯薩珊王朝、■達(又稱挹怛,Ephthal)的入侵或統治,至六世紀末臣屬突厥(Tu|rk)時,境內已分成二十七國。隋唐時,此地曾多次入貢中國,七世紀左右更內附於唐,後為阿拉伯回教徒所統治。
佛教在此地自古即頗盛行,依《阿育王法敕》、《善見律毗婆沙》卷二等載,阿育王曾派遣傳道師來此。多羅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第五章亦述睹貨邏王閔那拉(Minara,當系《那先比丘經》中之彌蘭王)時,提多迦(Dhi^-tika)率五百阿羅漢前來弘法。同書第十三章又謂迦膩色迦王時代的妙音(Dbyan%s-sgrogs)為睹睹貨邏人。另據《俱舍論光記》卷一、《出三藏記集》卷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及《開元釋教錄》卷九所述,撰《阿毗曇心論》的法勝、譯《增一阿含經》與《中阿含經》的曇摩難提、譯《阿毗曇毗婆沙論》的浮陀跋摩、譯《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的彌陀山,以及在義淨之譯場任證梵義的達磨末磨,亦悉為睹貨邏人。另外,依庫車附近之克孜爾(Kizil)千佛洞壁上的藏文記載,可察知睹貨邏人曾致力於此洞窟壁畫的完成。
此地之佛教徒常往來於迦濕彌羅地方,稟承小乘說一切有部的教法,並將之廣傳至庫車、吐魯番、中國等地。近代在中亞出土的睹貨邏語佛典斷片,據考定系作於六至八世紀間,且幾乎全譯自梵語原典,多屬說一切有部典籍,而未見有大乘經典。又,佛典中大部分是故事性濃厚,以在家信徒為對象的經典類,而以出家眾為對象的論書及戒本數量則甚少。
◎附︰季羨林《大唐西域記校注》卷一〈 睹貨邏國〉注(摘錄)
睹貨邏一名譯法甚多,東晉·釋道安《增一阿含經》序稱前秦·建元(365~384)中有兜佉勒國僧曇摩難提來居長安;僧伽跋澄(383年到達長安)譯《鞞婆沙論》中作兜佉勒國。此外,漢譯佛經中還有兜呿羅、兜沙羅等譯法。《魏書》作吐呼羅,《隋書》、《唐書》作吐火羅,《新唐書》作土豁羅。藏語文獻作Tho-kar、Tho-gar、Thod-gar、Thod-kar、Thod-dkar;粟特文獻中作'tw'r'k;回鶻文獻中作twry、twxry、twqry。關於吐火羅或睹貨邏名稱的討論,參閱下列論文︰痕寧〈Ttaugara〉BSOS,第八卷第四期,1937年;貝利〈Recent Work in Tokharian〉,《語言學研究集刊》(TPHS),1947年卷;痕寧〈Argi and Tokharians〉,BSOAS,第九卷第三期,1948年;痕寧《粟特語雜考》,1940年,倫敦。玄奘以‘睹貨邏’三字校正吐火羅的譯法,或許意在強調梵名原文Tukha^ra第二音節為長元音。
據《通典》、《太平寰宇記》引用之《魏書》〈西域傳〉文,睹貨邏國或吐火羅國都是薄提城,薄提當即薄底延或拔底延城。
睹貨邏或吐火羅不僅為國名,而且被人們用為地名。玄奘稱,睹貨邏國故地南北千餘里,東西三千餘里,東阨嶔嶺,西接波剌斯,南大雪山,北據鐵門。……自數百年,王族絕嗣,……分為二十七國。然據《西域記》本文分述諸國情況來看,卷一之呾密國至揭職國十六國、卷十二之安呾羅縛國至達摩悉鐵帝國十三國,皆位於睹貨邏國故地,凡二十九國。看來在所謂睹貨邏國故地之境內,‘依川據險’,‘各擅君長’的林立小國實不止二十七之數。玄奘所見之睹貨邏國,當指臣服於西突厥阿史那氏葉護可汗的吐火羅國,非吐火羅人當年獨自立國的吐火羅。是以玄奘名之為睹貨邏國故地,自不足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