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蛇[中藥]

眼鏡蛇[中藥]

眼鏡蛇,中藥名。為眼鏡蛇科動物眼鏡蛇 (Linnaeus)除去內臟的全體。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祛風通絡止痛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中風癱瘓,小兒麻痹症。

別名

膨頸蛇、蝙蝠蛇、五毒蛇、扁頭風、琵琶蛇、吹風蛇、飯剷頭、萬蛇、飯匙頭、吹風鱉

入藥部位

除去內臟的全體。

性味

味甘、鹹,性溫,有毒。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祛風通絡止痛。

主治

風濕痹痛,中風癱瘓,小兒麻痹症。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病:(眼鏡蛇)鮮肉燉服,每次250g。(《廣西藥用動物》)

2、治風濕性關節痛:飲眼鏡蛇新鮮血液,每日用一條蛇的血液沖酒服,連服半個月。若服後發熱,可隔天服或停服。(《廣西藥用動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8g;或浸酒飲。

使用注意

血虛筋骨失養者及孕婦忌用。

《廣西藥用動物》:“血燥筋枯的人和孕婦忌用。”

採集加工

夏、秋季捕捉,殺死後,剖除內臟,鮮用或盤成圓形,文火烘乾。

形態特徵

全長1-2m。體較粗壯,頭呈橢圓形,頭頸區分不明顯,頭及體背黑褐色,頸部具眼鏡狀斑紋,體背呈黃白色至灰褐色。無頰鱗,眶前鱗1,眶後鱗2或3;顳鱗2+3,上唇鱗2-2-3式。背鱗平滑,23-21(19)-15行;腹鱗160-196;肛鱗2分, 尾下鱗38-54對。

生長環境

生活於平原、丘陵及山區。白天及夜間活動,性兇猛,受驚時能豎起體前部,頸部膨扁,呼呼作聲。以鼠、鳥、蜥蜴、蛇、蛙等為食。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體較粗壯,頭呈橢圓形,頭頸區分不明顯,體長140-150cm。頭黑褐色,頸部背面具眼鏡狀斑紋,體背部黑褐色,有狹的黃白色橫斑,斑紋有時呈雙條形。腹面前段呈黃白色,有1個黑褐色橫斑,橫斑前有1對黑色斑點,第21-24鱗呈淡黃色,其餘均為黑色。無頰鱗。背鱗平滑斜行。氣腥,味淡。

骨骼:左右鼻骨的外側緣較突出,兩鼻骨的背面整體觀近菱形,棘突較低矮,前關節面不在前關節突尖端。椎體下突與脈突的側面觀成豎刀狀。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

2、提高免疫功能。

3、對心臟的誘導收縮作用。

4、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5、抗炎作用。

6、對肺的保護作用。

相關論述

1、《廣西中藥志》:“通經絡,祛風濕。治風濕關節痛,腳氣。”

2、《廣西藥用動物》:“活血,強筋骨。”

3、《常見藥用動物》:“主治風濕病,神經痛。”

4、《中國動物藥志》:“祛風,活絡,止痛。治半身不遂,小兒麻痹等症。”

附註

眼鏡蛇有多個屬種。如南非眼鏡蛇、阿氏射毒眼鏡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