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士自風流:亂世第一名相謝安

《真名士自風流--亂世第一名相謝安》以謝安的人生經歷及思想為主線,講述了東晉約360年至386年間的歷史大事,包括淝水之戰等焦點,鮮明地體現了東晉有別於其他歷史時代的精神文化氛圍。白衣卿相的孤傲灑脫,不與世俗為伍的叛逆精神,這種獨行的性格和人生選擇,成就了謝安的風流。

內容簡介

《真名士自風流--亂世第一名相謝安》介紹了他是中國古代史上絕無僅有的把“風流”兩字寫到極致的宰相。他是傾倒了李白、蘇軾、王安石、辛棄疾、陸游等無數文人的完美儀型。
如果這些還不夠完全,那么,他還是一位大書法家,一位琴家,一個詩人。在家族裡,他是所有人的精神依賴;在社會上,他是一個時代的偶像巨星;在林泉間,他是名士們的領袖;在朝堂上,他是整個國家的核心……

作者簡介

劉雅茹,青年作家,北京某出版社編輯,1995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著有《風流》《竹林七賢》等。曾被中華文化藝術協會授予“中華文藝家”稱號

圖書目錄

序 歷史人物的詩性表達(汪兆騫)
引子
第一篇 “瀟灑”是人生的起點
第二篇 逍遙東山寫風流
千古蘭亭會
深濃家族情
真名士,自風流
第三篇 衣冠磊落扶晉祚
初逢對手
爆發前的積蓄
隱忍在艱難中
絕不容情的反擊
晉祚存亡,在此一行
梟雄末路
第四篇 荊揚相衡天下平
第五篇 第一輪的南北較量
天下太平唯“自然”
“王牌”勁旅北府兵
浴血戰淮南
第六篇 太平歲月,宰相風流
謝與馬,共天下
道家政治,成功於無形
清談“誤國”乎?
奢華本風流
女子貴真情
風流學養
第七篇 千古一役,淝水鏖兵
溫情謝將軍
不得不發動的戰爭
決戰前的疑雲
風聲鶴唳,淝水驚濤
第八篇 瓊樓高處不勝寒
小兒輩,大破賊
輝煌的極頂
沒有頒布的封賞
艱難中的功業
當年的禍根
淚落哀箏曲
第九篇 東山,一個人生的圓周
是失去?是追求?
並不平靜的廣陵
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州
零落歸山丘
遲遲來到的勛榮
東山圓夢始寧墅
一個王朝的末日
後記 風流何須問東山
附錄1 謝安大事年表
附錄2 陳郡謝氏譜系表(部分)

文摘

第一篇“瀟灑”是人生的起點
既然是要“品”一個人,就得從頭說起啊。那么就從最基本的來,說說“相貌”,說說他小時候的事。也讓我們分析分析,他可有沒有什麼“異相”,以至於後來這樣卓爾不群,傲視千載。那就從他“很小”的時候開始吧。
風神秀徹
謝安還只有四歲的時候,桓溫的父親桓彝到謝家來做客。這桓彝也是個有名的大名士,桓家後來那么風光的基業,就是從他過江後,慢慢建立起來的。桓大名士到了謝府,一下子就看上了這孩子。古人的眼光,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可能不容易理解,東漢時評論人看“骨相”,魏晉時評論人重“風神”,桓大名士一見四歲的謝安,立刻就喜歡上了,忍不住地讚嘆:哎呀,這孩子好啊,“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這個王東海就是王承,也是當時極出名的人物,為官清簡,很受百姓愛戴,並且極有風度。事後來看,桓大名士這話還真頗有些道理,謝安後來果然是“不減王東海”。謝安很小就出名,大概就是從這一天開始的。
老翁可念
謝安從小性情溫和,不很愛說話,是那種比較懂事的乖孩子類型。他七八歲的時候,大哥謝奕剛剛開始做官,在剡縣當縣令。謝奕是個極有個性的人,常常想起什麼是什麼,後來他到桓溫那兒當下屬,還逼著頂頭上司桓溫天天陪他喝酒呢。
謝奕當縣令,就把小謝安接到身邊來玩。有一回,他審案子,謝安穿著青布褲,乖乖坐在一邊看。恰巧有一個老頭兒犯了法,謝奕想不出好辦法懲罰他,這老東西,打也打不得,關也關不得,可怎么辦?謝奕忽然腦袋一熱,想出了個妙法。他讓手下取來兩壺酒,命令老頭兒喝下去,都喝了,就饒了他。老頭兒雖然害怕,但也沒辦法,咕咚咕咚就喝起來了。多虧古代南方的酒度數低,要是換成北京“二鍋頭”,這老頭兒肯定當場玩兒完。老頭兒喝完一壺,醉得滿臉通紅,實在喝不下了。謝奕看見,就哈哈大笑,命令他接著喝。
這時,小謝安忽然對謝奕說,阿兄,“老翁可念”,你怎么能這樣做呢!謝奕沒想到這孩子居然來教育他,但看看謝安十分鄭重的表情,也覺得有點不合適了。於是說,你是想放了他吧。說完,就下令把那老頭兒放走了。
自古英雄總相惜
魯迅先生輯錄的《古小說鉤沉》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謝安在少年時,居然和後來雄踞一方的燕國統帥慕容垂,有過一回神交。
《古小說鉤沉》里是這樣記載的:謝安小的時候名聲就很響亮,遠在北方的人都聽說了他的美譽。於是慕容垂就派人給謝安送了一對白狼吒去,這時的謝安十三歲,而慕容垂才七歲。
這個“白狼眊”,就是用白狼的毛做成的裝飾,一般都安在長矛上。慕容垂七歲就有結交遠方名士的心思,難怪後來叱吒風雲,也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兩位宰相的“會晤”
東晉歷史上有兩位最有名的宰相,一個是王導,一個就是謝安,東晉能夠維持這么多年,他們倆是最大的功臣了。有趣的是,這兩位宰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們都是道家的推崇者,執政時都採用清靜不擾民的政策,讓百姓休養生息,所以兩人當政時,都把國家治理得十分安定;其次,他們都風度瀟灑,是一代風流領袖,都屬於那種偶像型領導人。當時人們常把他們兩個相提並論,只是說,謝安要更文雅一些。“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裡的王謝就指王導的家族琅玡王氏(代表人物王導、王羲之)和謝安的家族陳郡謝氏。他倆都是各自家族裡最輝煌的人物。
在謝安十幾歲的時候,這兩位宰相,還曾經有過一次“會晤”。其實,王導比謝安大四十四歲,王導去世那年,謝安才十九歲。王導去世的前幾年,謝安曾經去拜訪他,王丞相對這個後輩大為欣賞,很快,謝安的名聲又上了一個台階。而王導也給謝安留下了終生不忘的好印象,當他執政時,對當年王導的很多治國之道,仍然十分認可。
本來就最“瀟灑”
有件事很有趣,謝安和王羲之是非常好的朋友,同時和王獻之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正如大家所知,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大書法家,繼謝安之後的又一代風流領袖。謝安跟父親和兒子的關係都很好,全當是平等的朋友,王獻之對謝安說話,也常沒大沒小。王羲之另一個著名的兒子,那個“乘興而來,興盡而去”的王徽之,同謝安交往時,也常如此。但謝安從來沒有不高興,好像還挺喜歡。
王獻之一生都非常愛戴謝安,並在他的官府里做長史。一次,王獻之也不知怎么來了興致,忽然稱讚謝安說:“您本來就是最瀟灑的。”謝安回答說:“我不瀟灑,你這么說我很高興,我自己就是身心比較順暢罷了。”瀟灑!這很可能就是這個詞的最早出處噢。

後記

後記
風流何須問東山
對於謝安的研究,斷斷續續大約有兩年的時間。能夠以平易而親近的方式,向讀者來講述他的故事,共同體味一位遠去近兩千年的古人的人生,本身也是件令人身心暢悅的事。他雖然離我們非常遙遠,但同樣也十分親近,並且為我們所感知。
陳郡謝氏家族是一個綿延了近三百年的顯赫世家,上可追溯至謝安的祖父謝衡,他曾是東漢時的大儒,下則延續到謝安的九世孫謝貞,作為謝氏最後一位在史籍留下傳記的子孫,在謝貞死去後的四年,已腐朽的陳王朝也終於在“玉樹後庭花”的吟歌中走向終結。三百年風流雲散,到了盛唐,這個家族就已被賦予了一番華貴的憂傷,為人們追憶並嘆惋。烏衣巷也已然是夕陽野草,目不暇接地化做了前朝往事。
謝安無疑是這三百年華彩中,最為絢亮的一筆。就像世間任何事物一樣,這個家族的盛衰,也經歷著一個幾乎相同的曲線。積澱,上升,終於不可阻擋地攀上極頂,放散出流蓋當世的輝煌,這力量與晉王朝的命運相契合,於是就托起了一個安然的,平穩的世道,為後人所記掛。自然,每一個為謝家作評的人。都要首選謝安。這個人的人生歷程,標記著一個家族從升而落的頂點,標記著一個王朝個半世紀的續延,同時,也標記著那種在史上絕無其二的制度行將終結,標記著“貴族”這個名詞,再不會真正在我們的歷史中出現……正像一位做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的同仁,曾頗有心得地對我說,研究東晉史,你肯定會不自覺地喜歡上謝安……大略也是在這樣的心情中,混同著千年來文士們的心意,順利而舒暢地完成了全書的寫作。
然而,隨著書稿的即將付梓,竟漸漸有了一些問題,浮起在心頭,揮之不去。——這樣的人生,豈能為我們所複製?縱使明曉了其中端倪,你可能用於己身?豈非如《圍爐夜話》之言,“陶侃運甓官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謝安圍棋賭墅,其鎮定非學而能也……”既複製不得,那隻為一“景仰”嗎?甚或只為一“感嘆”?再甚,只為一“意趣”?我想,畢竟不該是這樣。我們作史,讀史,品史,悟史,其意義在哪裡?只是因為那是我們童年的記憶,所以在不自知中,或為了尋求心靈的源泉,就會發生那單純的追問嗎?……我想並非如此。總有一些東西,歷經時間的剝蝕之後,會永久地存留下來。不是那些故事,不是那些功業,而只是一種——超越了時間的共同與相知。歷史學家說,歷史事件是不同的,但相通的——是人性。文學家說,描繪千古不變的人性,是寫作者的本責。……我們的閱讀,我們的感知,總是在尋求著這共同。看到一位古人,看到一位書中的人物,我們最願意領會的,是他的真心,是他同我們最貼近最相知的那一部分。我們從所有的故事中,找到我們自己的心情。也許,這才是一切作品存在的最大意義。說到這裡,仿佛就有了一個解答,這個故事是真的在講述謝安嗎?當然,這是它完整的根骨,但是,它所能深藏下來的,卻並不是那波瀾與跌宕,並不是如許的權謀和運籌,並不是輝煌的勝利和榮光,而仍然是——那一種千年不曾更改的共同。它之於謝安,之於你,之於我,原本就是一樣。寫到這裡,抬起頭來,書卷外陽光灑滿,微笑之間,心中也便豁然。一下想起兩年前到杭州,曾取道上虞,走訪東山寺。山寺門前,那一幅對聯至今仍迴蕩在心:再起無人不謝安,風流何須問東山……是啊,那一種風流與情懷,它屬於謝安,但是一它也同樣屬於我們,同樣屬於,那些平凡但卻心懷著真摯的人們。作者 2008年1月(北京)

序言

序言
歷史人物的詩性表達
面對迅速物化的現實,國人在對文化和精神的認同上,有一種缺失感,精神上需要慰藉、支持和滋養。到歷史文化中去尋找根脈,是一種普遍的選擇,於是劉雅茹的《真名士,自風流——謝安這個人》(以下簡稱《真》),應運而生。先是在網路上邊寫邊與網友交流,或因能與當下國人的困惑、話語方式、生活經驗相重合,抑或這種對歷史的詩性表達方式能和大眾的口味契合,便引起了共振和認同,先火在網路上,遂引起出版家的注意,《真》的出版,順理成章。
讀書、寫作已不堪重負,我很少上網去瀏覽別樣風景,因此雅茹將書稿送來囑我作序時,我有些驚詫。
我與雅茹相識十多年了,她剛從一理科大學畢業時,曾帶著她寫的一部反映大學生活的長篇小說,怯生生地到我就職的人民文學出版社來找我。
在驚嘆與感動中。發現雅茹極具文學天賦。感覺方式的詩化,雨季歌弦式的清婉幽遠的語言風格,讓我記住了這位女孩兒。不久我在《當代》雜誌上,編髮了她的小說。後她調到一家出版社,工作繁忙,但常有作品發表,有的被改編成電視劇,還榮獲亞洲大獎。
雅茹對歷史小說情有獨鍾,一部寫謝安的五十萬字長篇歷史小說接近尾聲,但卻不知道突然有《真》即將付梓,“新鮮出爐”。
後來得知,這是她動筆寫謝安長篇小說前,精心作的功課。略加梳理。輕鬆成書,也算是對作家辛勤勞動的別樣回報吧。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流貫著崇高的民族精神,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形成巨大的影響。其中不少人物、事件,世代流傳。謝安便是其中一位不顯山不露水抑或被史家故意描淡的卻很重要的人物。
歷史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一個人、一件事不足以左右歷史的走向,但卻可以激發某些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產生不同結果。雅茹選中了謝安,是很有眼光的;編輯看中了《真》更是慧眼獨具。編輯準確地給此書的文本界定為“人文歷史類作品”,並對《真》做出適當的評價:“全書以謝安的人生經歷及思想為主線,講述了東晉約360年至386年間的歷史大事件,包括謝安拒桓溫扶晉祚,淝水之戰等焦點,並通過所涉及的歷史人物,鮮明地體現了東晉有別於其他歷史時代的精神文化氛圍……”但在我看來,《真》更欣賞謝安“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風骨,白衣卿相的孤傲灑脫,不與世俗為伍的叛逆精神。這種特立獨行的性格和人生選擇,成就了謝安的風流。
美國解構主義學者有一句名言:“一切閱讀,都是誤讀。”博學多才的安貝·托艾柯也說過:“誰都無法真正了解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當然,更無法真正了解被厚厚塵埃埋沒的歷史了,但事實上,讀者總希望儘可能準確地了解真相。《真》做了有益的嘗試。
對謝安風流的關注,是一個獨特的視角。雅茹寫《真》並非要介紹謝安及其所處歷史的一般知識,而是讀謝安有感而發和讀晉史的覺悟。凡舉史事、人物,落墨處,多帶情感與意趣,縱情寫人間世態,瀟灑狀人物性情,但拒絕了戲說。
《真》不是以純粹的研究者,去考察敘述歷史及介紹人物,更不是易中天、于丹諸人,致力於將文化經典加以稀釋,變成“老少通吃”的“大白菜”和“心理按摩”。這對普及經典當然有益,不該遭到無端詬病。雅茹做的,是將歷史書香化,將歷史人物個性化,將特定歷史背景下的人生詩意化。尊個性,重精神,揚性情,面對異化而求獨立,面對浮躁而求清雅,面對俗化而求操守,面對“空白”與“斷裂”而求歷史的追問。這原本就不是歷史家的義務,而是文學家對文明境界的孜孜追求。
冰涼的歷史被賦予了文學的精靈,暗淡的歷史塵埃綻出了人性的花朵。劉雅茹不是史學家,而是位作家。
是為序。
汪兆騫
歲次丁亥年仲春北京“抱獨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